親子種菱角 幫水雉蓋新家

水雉換上新羽後,進入繁殖期,台南官田水雉生態園區近期陸續在水池種菱角,幫這群嬌客布置好新家,現在幾個觀測點已能看見水雉的蹤跡。(莊曜聰攝)

中國時報【莊曜聰╱台南報導】 台南官田復育水雉有成,根據最新普查資料已經有1478隻,近期,水雉進入繁殖期,水雉生態園區的水池也陸續種下菱角,要為水雉布置新家,6日開放親子報名體驗種菱角;為全台溼地而走的高市野鳥協會總幹事林昆海也到訪,他目睹水雉孵蛋景象,大讚復育成績,若能擴大農民友善耕作範圍,將能永續經營成為良好範例。 盼擴大友善耕作 有「凌波仙子」之稱的水雉換羽期已結束,公鳥身上換上斑斕炫目的新羽毛,也宣告繁殖期正式來到,占地15公頃的水雉生態園區共有11座大小不等的生態池,近期陸續種植菱角,就是要為這群嬌客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園區主任李文珍說,農民在一期稻作收割後才會種植菱角,且目前有缺水疑慮,或多或少影響農民栽種意願,但園區仍配合水雉繁殖期程,進行環境營造工作,之前故障的深水井也已修復,水源暫無問題;昨天開放親子報名體驗種菱角並解說水雉生態,眾人穿上青蛙裝下水移栽菱角,玩得不亦樂乎。 讚園區復育有成 林昆海日前單車環島踏查全台沿海溼地、走訪澎湖等離島,現在正勘查內陸埤塘水圳型溼地,昨日正好來到官田水雉生態園區,他說,嘉南地區有19處埤圳型溼地,多少牽涉到開發及維護問題,水雉園區從8年前開始保育,族群在周邊成長近50倍,可謂本土鳥種復育很成功的案例。 林昆海認為,溼地問題要各界合力解決,像埤圳型溼地就會面臨政府與民間開發問題,原有生態不容易維持,近期沿海地區又因為政府發展綠能,業者種電反而與溼地爭地,情況不甚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