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育兒」還是「百歲育兒」?請父母不要忘記這兩項原則



文:張巍鐘(臨床心理師) 在正式迎接孩子來到世界的當下,人才正式的成為了父母。坊間有許多教養的書籍或是專家分享經驗與見解,然而不論再多的學識或能力,似乎都不足以讓我們懂得如何成為好的家長。當父母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讓父母最無助與昏頭的時間,莫過於孩子剛出生後的幾個月,原因是嬰兒許多習慣都尚未建立,父母也還不懂如何去分辨孩子的哭聲,總是手忙腳亂的想照顧孩子,好不容易搞定,稍歇一下就又是另一波忙碌。 「親密育兒」與「百歲育兒」 在臺灣最多人採用的是「親密育兒」與「百歲育兒」,兩種方式強調的重點不同,兩者都有被誤解,但「百歲育兒」的教養方式被誤解得特別嚴重。 「親密育兒」強調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然而這不是溺愛,這方式需要父母用心去了解孩子,所以隨著孩子成長,父母如何回應「需求」與「想要」也成為一種考驗。 與「親密育兒」相同,「百歲育兒」強調了解孩子的需求,要順著孩子的需求逐漸建立孩子的習慣。「百歲育兒」最常被人詬病的是放任嬰兒哭泣,然而正確的「百歲育兒」,是先釐清嬰兒為何哭泣,是否有什麼不舒服或是病痛,當確認嬰兒需求被滿足之後,允許孩子在時間內哭泣,哭泣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所以「百歲育兒」並非「放任」嬰兒哭泣,而是要求父母了解孩子們為何哭泣,並適時的回應孩子需求。例如:當嬰兒體重不足時,其實無法睡過夜,當孩子夜裡哭泣時就應盡快起來照顧孩子,就算孩子可以「睡過夜」其實也只是約五小時左右,當孩子哭泣時也應盡快起來照顧孩子。 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不要拿「關係」來威脅小孩 不論哪種育兒法,除了對不同方式清楚以外,其實也須留意父母親自己本身的狀況,尤其是嬰兒照顧與母親自我照顧之間的平衡。不論是用哪種育兒方式,讓父母(特別是母親)可以在身心愉悅的情況下盡力照顧孩子,對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相當重要。以下兩個原則可供父母們參考。 第一個原則,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 留意孩子身心發展,不要盲目的要求孩子該如何表現。了解孩子許多行為背後的原因,當要求孩子有某些表現時,請告訴孩子真實的理由,但大人要「將心比心」,自己若不願意,或是自己小時候也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硬加在孩子身上。 第二個原則,不要拿「關係」來威脅小孩 人的一生會面對許多挫折與誘惑。好的人際關係除了療癒,也像是船錨,可以讓人穩定。當關係被用來威脅時,這關係就變得不穩定,甚至可能成為心理創傷的來源。 孩子們都不同,環境也一直在變。希望有一套方法原封不動的適用所有小孩、方法不需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其實都不切實際。不論是「親密育兒」、「百歲育兒」,或是親職專家的觀點,都應視為「原則」而不是「規則」。孩子們都是上天的禮物,當我們認真去愛時,也會因此成長,我們能夠回顧自己成長經驗,也再次思考生命的重心。許多過來人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不過,父母們除了學會對孩子溫柔,也應學會對自己溫柔。 延伸閱讀

■  黑澀會「糖果事件」:檢討霸凌受害者的病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