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需出動大砲打小鳥?當陸生說了「中國台北」
[FTNN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40名大陸師生團來台交流,行程獲得我方陸委會同意,過程原本平平順順、和和氣氣,不過卻在陸生一次接受記者聯訪時,把中華隊(或是台灣隊)說成「中國台北隊」,結果引發眾怒,陸生接下來的行程,引來反對這項說法人群的舉牌抗議。一句失言,似乎毀掉兩岸學生交流的善意初衷。
陸生來台交流,並不是官方正式的政治活動,只是兩岸民間民眾交流。陸生此刻來看看台灣,不代表「北京中南海」來台,我方接待團體,也不是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一個民間基金會,都是民間。
「中國台北」這用詞,如果在國際政治場合,或聯合國相關組織由官方代表講出,是明顯具有侵害主權的政治意圖,但如果是民眾交談,或是兩岸「居住在不同環境」的人們嘗試交流,可能就不是同一個味了。
居住環境與土壤的不同,會造成雙方用語與思考途徑相異,有「大陸用語」,也有「台灣用語」,只要不是出於明顯惡意,交流時,雙方彈性大一點,讓彼此都有個迴旋空間,未嘗不可。
對方說「中國台北」,或許我們可以說,我們的認知是「中華民國台北」。一個台北,各自表述,就當成是兩岸民眾初次交流的善意失言,給彼此一個空間,不必錙銖必較。
畢竟,這裡是自由的台北,不是對岸,可以容納多元與不同的觀點,即便「我不同意」,但不代表你不能在此生存,這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可貴之處。
況且對岸學生來台灣交流,如果「說錯話」,回去可能被檢討、批鬥、反省,嚴重的話「終身永不得翻身」,我方何妨當成「來者是客」,讓對方可以來台交流,也可以「安安全全的回去」。
美國與中共的價值十萬八千里,但過去1971年一樣能出現「乒乓外交(Ping Pong Diplomacy)」,藉助桌球交流,為緊繃的中美外交關係破冰,一樣有外交戰略的彈性存在。
伊索寓言有個「北風與太陽」最終贏得人心的故事,用溫暖柔性的方式,向陸生解說「我們的認知,是中華民國台北」,應該比疾言厲色、朝陸生吶喊「不是中國台北」壞了氣氛,是更適宜的待客之道。不必大砲打小鳥,或許更有效。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棒球奪冠到鈔票改版的「成本、盤算與代價」
觀察/勞動部霸凌人盡皆知 調查報告卻避開「追這一條線」?
觀察/誰該給交代?陳啟昱綠能弊案「民進黨高層」難道渾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