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成人主義與永續未來

工商時報【佘日新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多倫多大學心理系彼得森教授(Jordan B. Peterson)近年在西方世界掀起一波波思想對話的波瀾,被左派視為比右派更可怕的另類右派(Alt-right)的彼得森大戰一些當前被視為「普世價值」的思潮,引發的文化現象,被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公共知識份子。2018年1月出版的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在今年5月被譯為繁體中文「生存的十二法則」,這本難讀的書居然盤據在紐約時報排行榜首,令人嘖嘖稱奇。這個時代的混沌是有目共睹的,彼得德森教授探索的固然多屬個人層面,但個人抉擇卻深深影響自己的際遇、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未來,此書在西方年輕族群中發揮了極深遠的影響力,寄望台灣的有識之士多加關注,引進比自認先進的思潮更先進的思潮,方能擺脫理盲的民粹吶喊。 「How dare You?」,這句話是反覆四次出現在桑伯格(Greta Thunberg)於9月23日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短短4分鐘的發言,對於在場的政治領袖提出了背叛年輕人的指控。過去70年一片榮景的戰後復甦與經濟成長,是我們這一輩嬰兒潮的共同記憶,但在以桑伯格為代表符號的年輕人怒吼中,表達了過度開發所引發的可持續挑戰,正與年輕世代對難就業、低所得的怒火,澆了一桶又一桶的助燃劑。桑伯格的發言,不意外的,在西方媒體引發了正反兩面的評價,民主社會對一個命題的態度往往都在統計的誤差範圍之內,若扯上意識形態,結果就是只有立場、欠缺真相,真相何在?在一個人起心動念的當下,真偽善惡的價值取向只有自己清楚,嗯…也有可能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事後建構的真相是從哪個時空閃進來的。 彼得森的十二法則如他本人,對於求真、求善,有著無可救藥的執著,這是他在西方大學校園裡遭受質疑他左派思潮時,絲毫不退讓的堅決,是他在新型態自媒體狂潮下能夠存活、甚至廣受年輕人關注的秘訣。每台攝影機所捕捉的畫面都被拍攝者自認為的真相詮釋著,但在對立的時代中,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應有的立場、是我們應該的堅持,也是我們的糾結。在彼得森的書中第一次讀到成人主義(Adultism,不意外!筆者是商學院的教授啊∼)根據彼得森的註腳:Flasher, J. (1978). “Adultism.” Adolescence, 13, 517-523; Fletcher, A. (2013). End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young people. Olympia, WA: Common Action Publishing.成人主義這個概念早在42年前就被提出來了,但在21世紀被用來描述成人以自有的封建思想對子女、學生或年輕世代的階級歧視與剝奪,在解放運動之種族主義與性別主義之外,再添一條左右對峙的路線! 揮舞著環境永續大纛、請成人負起責任的桑伯格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期間,發起的氣候罷課(Climate Strike)獲得150國家年輕學子的迴響,想當然爾造成校方與成人的負面評價,但從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20多年來,只見冰川節節敗退、海洋溫度節節升高,工業國家各懷鬼胎、陽奉陰違(甚至公開否定氣候變遷)地於2015年再推出可持續發展目標。看著自己的未來被偷竊、殺害、毀壞,年輕世代的怒吼不是沒有道理,但是無助於溝通對話與垂直協力尋覓對策。因為,信任機制已蕩然無存,年輕世代看著上一代,只剩利慾薰心與厚顏無恥的嘴臉,如何能勉強自己與之站在同一陣營,協力尋找上一代也束手無策的可持續對策。階級對立,21世紀的社會黑死病,無助沉痾已深又錯綜復雜的現象尋得解方。 環境剝奪與階級剝奪,命題的真偽依舊撲朔迷離!前者有科學數據支撐,建立在大自然無偽的控訴上;後者則在資源不足以分配的窘境中,不斷被政客利用獲得小我一己之利、而無視共同命運的挑戰。聆聽Project Syndicate編輯專訪德國專家,沈痛地指出若依目前速度,聯合國2015年所設定2030年完成的永續發展目標,要到2073年才能實現。除了環境課題,17項目標中涉及許多大到難以想像的社會與經濟課題,究竟淪為以拖待變、或政客高明的騙術,或為握有資源的一代當責的承擔;訴求存乎於心的良善,是彼得森對混亂的解毒劑,也是政治人物與各界領袖應該重返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