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正視台灣已淪為國際社會孤兒的危機

工商時報【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受到國際社會所矚目來自29個國家領袖、70個國際組織代表及130個國家各界人士共襄盛舉的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雖已經於今年5月15日在北京閉幕,但或許受到意識型態糾葛,國內除媒體的即時報導及學術單位的小型論壇外,政府或朝野立委迄今並未針對其未來對台灣在國際政治及經濟版圖上的可能衝擊提出因應或質詢,其疏離狀況令人擔憂。 這項中國大陸主導從其西部出發,經中亞、西亞、中東到歐洲的「陸路絲綢之路」,以及從福建沿海啟程,經南海、印度洋、東非達地中海的「海上絲綢之路」所架構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不但是本年度迄今促進國際經濟合作最有規模性的國際對話,而且可能是本世紀以來重塑全球產業鏈結最有影響力之關鍵會議,於論壇結束之同時,儘管先進國家採取保留態度,卻有30個國家簽署「聯合公報」,同意攜手合作推動「一帶一路」計畫。 事實而言,近年中國大陸在快速崛起的同時,已經從過去「引進來」政策思維,轉型為現行「走出去」戰略布局。亦即積極透過國際經濟合作模式,配合其所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提供低利融資貸款支援鄰近國家從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在不及4年內共計連接65個國家、44億人口,以及包括40%以上GDP、與中國大陸之貿易金額每年超過1.4兆美元。 姑且不論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其背後是否存在,透過擴大西向開發,拓展戰略布局縱深,保障其資源來源與管道,以提高國家之安全,甚至在全球發展中取得有利位置;以及擺脫利用外人直接投資與其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點狀、塊狀發展格局,同時利用部分外匯存底成立基金,提供相關國家融資貸款,重新打造連接歐亞非一體化帶狀經濟體系,藉此消化內部過剩產能,進而構築新興出口市場政策思維。 然而無法否認的是,目前中國大陸在對外政治延伸與經濟佈局上所採取的政策思維,已經與以往韜光養晦的態度截然不同,充分表現其躍升成為「大國」在國際社會上所必須扮演的角色。亦即中國大陸採取對外擴張政策,積極透過國際外交政策連結區域貿易策略,以「一帶一路」計畫轉骨為國際社會「大國」,進而主宰全球貿易市場。相對美國則是實施國內優先政策,選擇退出曾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中止正諮商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呈現從全球貿易版圖中退縮現象。 面對中國大陸透過國際經濟合作模式,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以及美國實施國內優先政策,採取保護貿易措施之下,台灣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儘管,最近政府說明「南向政策」並非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計畫之競爭,而是以台灣的優勢促進互惠互利發展。但是,東協和南亞是「一帶一路」的經過區域,尤其未來中國大陸將與其共同研擬「行動方案」,長期建立各項合作計畫,此對未來地緣政治和經濟之影響,不容小覷。 很顯然地,不論從產業轉型創新發展的角度,或是以國際貿易版圖位移之觀點,若未即時加入一個已逐漸成熟的運作組織,則將可能對台灣的未來造成負面影響。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再度政權輪替後,因「九二共識」涵義歧見而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使得此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被排除在門外。此意味著,若無法打開兩岸關係僵局,則台灣未來極為不利,不但難以參與「一帶一路」計畫,更別奢求取得投資機會。 坦然言之,台灣之前期待加入美國所主導的TPP,以擺脫經濟邊緣化、孤立化之困境,隨著美國退出TPP之後此望已絕。在此同時,如果台灣再不抬頭重視全球環境變化,即時改弦易轍化解兩岸關係僵局,在短期內除影響產業發展,波及經濟成長外,長期則是使得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落得兩頭皆空,淪為孤兒,屆時恐將讓我們陷入更加難以解決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