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就是想看講述台灣人的故事

作者:on.cc東網-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最近剛結束的《花甲少年轉大人》和前一陣子才結束的《酸甜之家》,播出時在網路的討論度都很高。

雖然說,台灣有一些影視工作人員覺得,台灣的戲劇作品如果只侷限於本土,將會受限於市場規模,發展將會受侷限,不過,今年已經有許多部本土題材的作品用收視率和網友的好評價,打臉本土題材沒人看的說法。

《花甲少年轉大人》和《酸甜之家》,不約而同的都將主題放在「台灣社會的尋常家庭」,而且戲劇本身都沒有太多誇張的激烈情節,反而處處充滿日常,根本就像我們自己家裏會發生的事情。甚至有些場景太過自然,看不出演員到底在演戲還是在生活(這當然是稱讚意義的說法)?

然而,即便是這麼不商業化的作品,卻仍然在網路上引起討論與迴響,許多人撰寫專文討論作品中的細節,樂於幫忙推廣宣傳,毋寧說,是因為這些作品真真實實的反應了某一些台灣社會的日常,填補了某一些人內心的空洞,讓某些真實可以突破過往的藩籬框架出現在媒體上,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

從《海角七號》開始,這十年來,只要願意真切訴說台灣社會故事的作品,即便有不太成熟、有點戲謔,甚至太過商業,或是戲劇評價上不算入流,都被市場接受了。

原因無他,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能夠無所顧忌地開懷暢談自己生命故事的機會太少,總是有太多外來力量想要打壓台灣人說台灣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至於只要有人敢說,就會有一股來自草根的強大力量支持。

這也是為什麼當網路傳出李烈版的《返校》可能不會太多著墨政治,便引起軒然大波,網友群情激憤的抗議。因為許多人知道,威權戒嚴時期是這部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不想再看閹割掉大時代的殘酷,包裝成溫馨小品的《光陰的故事》,我們不再希望文學或戲劇作品,不能明確具體看見事情發生的地點跟時空環境,我們不要虛假的烏托邦,我們希望面對真實,即便有些不堪和醜陋的黑暗面,但那畢竟就是我們自己的土地跟鄰里朋友發生的故事。

戲劇是訴說、展現並凝聚社群認同的關鍵所在,這是為什麼過去的威權政權試圖架空真實的台灣,帶入不存在的中國到每一個台灣人的腦子裡(好讓你相信自己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

未來,兩大國族認同的群體仍會繼續在台灣島上交手,各自推出自認為能夠詮釋台灣故事的作品,而市場票房(而非獎項)將投票選出台灣社會真正認同的版本,就算各種戲劇獎項評審不認同也無妨,因為愈來越多人知道那些所謂的獎的背後的運作機制。

無論外來勢力如何打壓,台灣人想說想聽台灣本土故事的趨勢已經不可逆,仍然想把台灣懸置的人,只會被無視或敵視。

台灣過去的歷史空白了太久,且太多不實的捏造與編造,越來越多人對此感到不滿,要求重新書寫與建構台灣歷史,即便戲劇也不能以虛構之隱匿或創造不存在的台灣歷史。

更多東網評論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