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選指南:臺灣人可以怎麼看香港區議會選舉?

香港反送中抗爭已超過半年,從百萬人和平走上街頭表達訴求,到因為不滿政府的回應、不滿警察以不對等武力對待示威者、不滿警調單位對有爭議的自殺死亡案件的處理,抗爭行動升級成流血衝突。香港警方在 11 月 18 日的記者會上表示,6 月至今共拘捕 4491 人,年齡介於 11 歲至 83 歲,主要涉及暴動、縱火、襲警、藏有攻擊性武器等罪名。5 個月以來,港警至少發射了 9362 發催淚彈。

11 月 24 日,香港即將迎來 4 年一度的區議會選舉,從目前已公開的選舉數據,就能看出反送中抗爭為選情帶來的巨大變化。

登記選民比四年前選舉多了 44 萬

今年最直接可見的變化,是登記選民人數的大幅上升,2019 年公佈的正式選民人數達 413 萬多人,創下歷史新高。已登記選民佔香港總人口數的比例,從去年的 50.9%升至 54.9%。與上屆區議會選舉年(2015)相較,更是多了近 44 萬選民。

香港歷年選民與總人口數
香港歷年選民與總人口數

香港和臺灣的選舉有許多不同之處:臺灣公民年滿 20 歲(公投 18 歲)就有投票權,在香港,18 歲以上有權投票的公民,要先向選舉事務處申請登記成為選民,才能被編入選民登記冊,有投票資格。

選民登記每年會重新造冊,所以原則上,符合資格的居民隨時都能申請,但如果要在特定的選舉投票,就要趕上收件期限。今年區議會選舉的登記截止是7 月初,當時香港網民積極製作「選民登記教學懶人包」,鼓勵市民登記做選民,在區選時用選票發聲。

年輕人參政度提升

根據選舉事務處公布的數據,2019 年各區議會新登記選民有 39 萬多人,其中 35 歲以下的選民佔 48%,是新增選民來源最多的年齡層。

2019年新選民登記冊顯示,離島區的新選民比例最高。(註:算法是以該年政府統計處的《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資料》為選區人口基準,以當年正式選民登記冊為選民基準。但因統計處資料的年齡分組是 15-24,和選民登記冊的 18-20,21-25分組有落差,因此數字只能作為估算參考。又,2019 年統計處數據尚未公佈,採用的是 2018 年資料。)
2019年新選民登記冊顯示,離島區的新選民比例最高。(註:算法是以該年政府統計處的《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資料》為選區人口基準,以當年正式選民登記冊為選民基準。但因統計處資料的年齡分組是 15-24,和選民登記冊的 18-20,21-25分組有落差,因此數字只能作為估算參考。又,2019 年統計處數據尚未公佈,採用的是 2018 年資料。)

細讀新選民登記冊,發現新選民登記比例最高的是離島區,最低的是灣仔區。而整體來看,位於「大西北」的新界與離島區,較多人新登記成為選民。

以年齡層來看,增加最多年輕選民的是 7 月 21 日發生「白衣人車站內無差別攻擊」事件的元朗區,市民懷疑在地鐵站內持械攻擊示威者、市民與記者的「白衣人」與警察有勾結,至今真相仍未明。其他年齡層選民人數增加最多的地區也都位於新界區。

以年齡分組的新登記選民分佈圖
以年齡分組的新登記選民分佈圖

香港可以粗略分為新界、九龍、香港三大區,香港島是金融中心(中環)、行政中心(金鐘、灣仔)、購物精華區(銅鑼灣)的所在地。臺灣民眾熟悉的旺角、廟街、尖沙咀、黃大仙廟,都屬九龍區。

新界與中國深圳接壤,高達 40、50 樓的公共房屋與住宅遍佈,超過一半的香港居民住在新界,且數量逐年上升。政府規劃署推算,到 2028 年,新界佔全港人口的比例會達到 55%,九龍 30%,香港島 15%。

2015 選民年齡層
2015 選民年齡層
2019 選民年齡層
2019 選民年齡層

若與上次區議會選舉(2015 年)相比,35 歲以下的選民比例增幅 9.8%,是各組增加最多的。意即未滿 35 歲的香港市民登記為選民的比例上升,且上升程度較其他年齡層來得高。

中老年人仍是投票主力

但以投票踴躍程度來看,中老年人仍是影響選情的重要族群。依照往年區選投票數據,年輕族群的投票率僅佔 3 成多,45 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則超過 4 成。

雖然 2019 年的年輕選民數量上升,但在全港 18 區中,55 歲以上的選民比例仍是所有年齡區間最高的。

在選民比例高且往年投票率也高的情況下,本次區選,在街頭示威較少見到的中老年族群,將成為左右選情的關鍵。

選區競爭激烈

以「異常激烈」形容這次選舉也不為過。這是區選史上第一次沒有候選人能自動當選,將有 1090 位候選人競逐 452 個議席。過去,因為沒有其他競爭者,唯一一位候選人便自動當選的選區被稱為「白區」。

今年的反送中抗爭將香港的政治能量推上另一波高峰,網民發起「反自動當選」運動,透過網路媒合有參選意願者和志工,挑戰親北京的建制派在某些選區的長期主導地位。

不只是熱血網民和獨立參選人,傳統親北京建制派和民主派陣營也積極投入選舉,根據網民搭建的「Vote4.hk 投票指南」網站,本次同派別在同選區有不只一位候選人的「撞區」選區有 63 個,其中民主派 33 個,建制派 30 個。而且近 3 成的選區有超過 3 人以上競爭。

香港這次選舉的衝突來得早而且血光處處。從 9 月以來,陸續傳出候選人受到攻擊、競選辦公室遭到破壞的情況,建制派和民主派都有災情。

從 10 月開始,候選人的人身安全事件多次登上媒體版面:支持警方執法,被質疑和元朗襲擊施暴的白衣人有關係的何君堯,在街上宣傳時被人持刀刺傷;以反送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作為選舉口號的岑子杰,當街被鐵槌襲擊;首度參選的 25 歲民主派候選人梁凱晴,在拉票時遭路人以硬物砸傷頭部;雨傘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的黃之鋒,擬參選港島南區區議員,最後一刻被選舉主任裁定提名無效,成為本次唯一一位因為政治立場問題被取消資格的候選人。

建制派仍大權在握

儘管民主運動在街頭遍地開花,回到體制的議會中,親北京的建制派仍佔有絕對的人數優勢。

建制派可以概括為支持香港政府施政、與中國政府關係較好、堅定支持修訂《逃犯條例》、支持警方執法的政黨的集合體。

民主派的組成則較為複雜,傳統民主派是監督港府施政,對中國政府較持懷疑態度的政黨的集合體。

在雨傘運動(佔中)後,主張香港民族自決或香港獨立的本土、自決思潮興起,與傳統泛民主派產生路線之爭,但以反中、監督港府的立場來看,仍能概括為「民主派」。

目前區議會民選議席分佈圖。2019 年將有 452 個民選議席。(由新界的鄉事委員會主任擔任的「當然議席」27 席年初已改選,和往屆一樣全由親建制派人士當選。)
目前區議會民選議席分佈圖。2019 年將有 452 個民選議席。(由新界的鄉事委員會主任擔任的「當然議席」27 席年初已改選,和往屆一樣全由親建制派人士當選。)

回顧 2015 的區議會選舉,有 68 個「白區」,其中自動當選者有 66 人屬建制派,或自稱獨立但立場傾向建制派。

目前區議會的組成,431 個民選席次中,建制陣營佔近 7 成,這些席次分配到 18 個區議會,16 區建制派席次過半。而立法會 70 個議席中,建制派佔超過 40 席。

能影響特首選情的區議員

以往的區選較少被報導,是因為區選較屬於地區性事務。但這次區選是大規模示威後的第一次選舉,由於特首不能直選,能一人一票體現民意的地方選舉,就被視為人民對政府發聲的指標。

香港大學法律系前副教授、「佔中九子」戴耀廷,日前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說,區選的另一層意義,是對國際社會起到類近「公投」的宣示作用。

香港目前有立法會和區議會兩個層級的議會,立法會的職能約略等同於臺灣的立法院,但根據《基本法》,香港的行政權大於立法權,所以立法會的實權比臺灣的立法院來得小。

區議會的實權就更小了,甚至不能類比為臺灣的地方議會。香港區議會屬於諮詢性質的單位,可以在地區建設、居民福利和地區公款運用上提供意見。攤開區議員政見,多與民生議題有關,例如:爭取巴士地鐵線路延伸至社區、舉辦關懷老人活動、廣設社區親子空間 ⋯⋯等等。

雖然實質工作內容看起來不在政治體制的核心內,區議員的身份與特首選舉之間的關係,仍讓區議員的身份不容忽視。

香港特首是由 1200 名各界代表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有 123 名選委是從區議員中產生,佔選委的 10.25%。

不只是區議員的「超級區議員」

這些區議員甚至有機會成為立法會議員,所以區議會選舉也成為立法會勢力平衡的關鍵。

香港的立法會席次分為一人一票的地區直選,以及由特定職業團體組成「功能界別」席次,70 個席位,一半來自地區直選,一半來自功能界別(金融界、勞工界、法律界等共 29 個界別)。

根據選制,區議員能在立法會中佔有 6 席。「區議會(第一)」界別有 1 席,由區議員互選產生,「區議會(第二)」又稱為「超級區議會」,有 5 席,區議員間互相提名,由不屬於其他職業功能界別的市民選出。

以目前立法會議席分布,建制陣營超過 40 席,民主陣營力圖守住至少三分之一的席次,才能在重大議案有否決權,每次選舉,民主陣營都要力拼守住基本盤,多一席少一席都可能成為議案通過與否的關鍵。

時代革命成為日常

從 2014 年的雨傘運動(佔中)以來,香港經歷了幾次政治上的大動盪,2015 年的區議會選舉,支持或參與過雨傘運動的「傘兵」候選人有 8 人當選,建制派、民主派都有老將落馬,當時青年參政的氛圍濃厚。

2016 年 2 月,香港立法會新界東議席補選,代表本土民主前線參選的梁天琦首先喊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競選口號。梁天琦雖未當選,但拿到 6.65 萬票,得票率 15%。

2018 年梁天琦因涉及 2016 農曆春節期間的旺角騷亂,被以暴動罪和襲警罪判刑監禁 6 年。在他入獄期間,反送中示威越演越烈,「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被示威者用各種形式傳播,遍地開花。

今年的區選,社會上的政治氛圍比 2015 年還要濃厚,甚至不能排除因抗爭動盪而政府宣佈延後選舉的可能性,政黨要如何在反送中的氛圍中打好選戰,民眾會如何用選票表達意見,街頭上的能量是否能轉化為選票,都有待 11 月 24 日的投票揭曉。


看完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