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劉曉波的去世談兩岸的變與不變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就在台灣解嚴30週年紀念日的前夕,中國民主鬥士劉曉波因長期被禁錮,無法適時治療癌症,與世長辭了,舉世哀慟。這三十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均遭逢巨大的變革,但在改變中亦有保守不變之處,變與不變均有其利弊得失,影響兩岸國家社會的前進發展及兩岸關係。

台灣這幾十年因經濟發達,已從威權轉變成民主國家,卻因自由過度,逐漸走向民粹主義,更因政黨鬥爭,無法團結一致因應兩岸問題,國際參與空間被壓縮;反之,中國經濟雖已起飛,成為世界工廠,但仍是一黨專制,人民在政治上的言論自由被嚴格管制,而且因為國家的興盛強大,更堅持「一中統台」策略。由於兩岸政治體制的巨大差異及人民生活與價值觀念的不同,大部分台灣人民不願意被中國統一。而追求自由民主不遺餘力的劉曉波,不僅反對中國的專制,亦希望中共當局尊重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由於劉曉波是極為少數支持台灣民主的中國民運人士,蔡英文總統對劉的病逝表示哀悼並致上最高敬意,同時希望台灣能協助中國走上民主之路,而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台灣要以建構民主體制的經驗導引中國走向民主之路,必須了解這幾十年來台灣民主政治的優缺點並適切改正,同時要很清楚中國大陸為何無法走向民主改革的原因,方能影響中國的改變,建構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文化部15日上午於凱達格蘭大道白色恐怖紀念碑廣場,隆重舉辦「解嚴30週年紀念會」,邀請戒嚴時期遭受人權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近百名共同參與,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前輩蔡焜霖先生在解嚴三十周年紀念會致詞。 (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15日上午於凱達格蘭大道白色恐怖紀念碑廣場,隆重舉辦「解嚴30週年紀念會」,邀請戒嚴時期遭受人權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近百名共同參與,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前輩蔡焜霖先生在解嚴三十周年紀念會致詞。 (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15日上午於凱達格蘭大道白色恐怖紀念碑廣場,隆重舉辦「解嚴30週年紀念會」,邀請戒嚴時期遭受人權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近百名共同參與,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前輩蔡焜霖先生在解嚴三十周年紀念會致詞。 (文化部提供)

台灣解嚴30年了,表面上雖已變成民主國家,實質上卻因民主轉型期間,缺乏厚實的民主法治教育以及政黨的惡鬥、媒體的偏頗不公、民眾思辨能力的不足,加上近年新世代網路言論的誇大煽情、不負責任,雖然國人的政治自主意識及個人權利高漲了,卻凌駕公共利益,民主品質每況愈下,已逐漸淪為民粹主義社會。

由於國民黨實施一黨專制的威權統治時間太長,人民被政府壓抑過久,因此,解嚴前的黨外運動已開始帶動往後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民進黨並開始以「合法暴力」方式衝撞國會,開啟立院往後的鬥毆;解嚴後,黨禁、報禁的解除,更是解凍了封閉已久、蓄勢待發的台灣社會力,各種社會、校園運動以及許多禁忌,如鍋爐蓋子掀開後往外面流竄的氣體一樣,到處奔放流竄,難以管制,一直到現在。

觀察台灣這三十幾年來的民主成長過程,台灣的政黨與議會政治雖已建立,公民社會也已成形,但在「民主至上」的包裝下,自由過於氾濫,無論是政治人物或是媒體、學者、公民團體及人民都很少人體現民主自由的真諦,只享自由不願負責任,不了解胡適先生所言「容忍比自由重要」的真義;尤有甚者,由於政黨惡鬥的結果,台灣社會這十幾年更是充斥著以政治立場決定是非的言行,社會大眾、媒體與政黨已無法理性、客觀、週延地探討、論辯事情,以致社會失序、法治不彰,社會價值被嚴重的顛倒扭曲,往兩極化方向發展。

這三十年來,藍綠兩黨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在立法院的衝撞鬥毆越來越嚴重,向國人作了最不好的示範;藍綠媒體與學者在公共政策上,以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為主軸,用「斷章取義」的方式,無限上綱地抨擊對方,誤導無知的民眾;年輕人為了實踐自己的理念,以「公民社會」包裝,在沒有全盤審視國家社會長遠發展的情形下,長期佔領立法院,甚至衝撞行政院,踐踏法律,開了民主政治的惡例;民眾為維護己利,動輒上街頭陳抗、罷工,不是丟糞灑冥紙就是以軀體衝撞攔阻官員與立委開會,甚至向國家元首丟擲石頭,維護民主最重要的法治已蕩然無存,台灣已逐漸邁向無政府主義的社會,社會也漸裂解。

為今之計,我們除了要忍耐民主過渡的陣痛期外,必須敦促政治人物應尊重政治遊戲規則及法治,並督促立法院修改議事規則,不能再以暴力方式妨害法案的討論與表決;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透過教育體系培養人民理性的獨立思辯能力與遵守法治的習慣,建構成熟理性與守法的公民社會,並透過憲法的改造,打造更健全、負責、有效率的政治體制;同時要透過民間的力量,督促、建構更公正的司法體系與負責任的大眾傳播媒體。這些都是讓台灣民主政治更健全的基石及要件。

20170715-前總統馬英九15日出席「解嚴30:臺灣邁向開放民主」專題座談會。(顏麟宇攝)
20170715-前總統馬英九15日出席「解嚴30:臺灣邁向開放民主」專題座談會。(顏麟宇攝)

前總統馬英九15日出席「解嚴30:臺灣邁向開放民主」專題座談會。(顏麟宇攝)

另一方面,就文化思想而言,台灣雖已解嚴這麼久,人民的思想卻未解嚴。台灣因特殊的歷史際遇與地緣位置,政府遷台及解嚴後這數十年,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經過西方與東洋文化長期的撞擊,台灣已融合、發展出特有的文化─一種融合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及東洋文化於一體的海洋文化。

由於台灣西化甚早,台灣的海島環境早已讓她成為可以容納百川的海洋文化。故而,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中,不像中東、非洲、古巴等一些關閉自守的國家一樣,因為頑抗西方文明的入侵而產生宗教與文化的嚴重衝突,反而像大海納百川一樣,在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中,更豐富主體,呈現了台灣海洋文化的多彩狀闊樣貌,讓世人驚豔,在藝術文化創作上百花齊放,雲門舞集及侯孝賢與李安等人的電影舉世稱讚。

然而,台灣雖然伴隨著解嚴後民主政治的開展,已從一元化文化轉變為多元文化,但這只限於文化藝術創作,由於台灣教育方式的僵固、形式化,中小學的品格與公民教育仍用考試、打分數的方式進行,無法落實於生活中,以致柏楊窮畢生之力想破除的中國醬缸文化,仍然纏繞著國人心頭,左右我們的生活與行事,沒有現代化思維。

由於這幾十年影響人們行為的思維模式仍然沒有改變,不管是藍綠政治人物或其支持者,國人依舊普遍虛假愛面子,表裡不一、誠信不足,公領域與私領域分不清,人情味壓過公德心,私情勝過義理,滿嘴仁義道德、私底下卻爾虞我詐。由於虛情假義的「虛矯」文化仍充斥台灣社會,魯迅所說的「禮教吃人」依然盤踞在台灣社會各角落,真相與事實往往被虛假的形式與客套禮節所掩蓋,妨礙台灣的銳變前進,無法轉變為真正的現代化社會,以致官場上拍馬成風,以人際關係而非能力及改革理念來決定升遷,嚴重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品質,而台灣社會近年更是詐騙橫行,年輕人還組織了國際詐騙集團,行騙到國外,讓台灣臭名遠播。

台灣政壇尤其是國民黨高層更是集虛假的醬缸文於大成。幾年前馬王鬥爭得那麼厲害,私底下恨不得對方被擊倒爬不起,但表面上卻要裝得「溫良恭儉讓」,國慶典禮上兩人的親切互動,可說是台灣最佳卻是最假的政治表演。而兩年多前國民黨上演的總統候選人提名秀,高層更是一個比一個假,難怪輸得那麼慘。至於民進黨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是換個形式「作假」,以漂亮的形容詞包裝政策,實質牛肉卻不夠,「一例一休」漏洞百出、窒礙難行,小英總統、勞動部長等仍不敢勇於承認錯誤,趕快修改該法案,還為了「面子」硬坳到底。

台灣人民這幾十年來越來越嚴重的理盲民粹與虛假文化,除了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法穩定運作,公共政策品質低落,產業無法轉型、經濟停滯不前外,攸關台灣前途至鉅的兩岸政策,更因為政黨的惡鬥、藍綠媒體的偏頗不公,在雙方互相擴大、攻擊對方相異處並縮小相同處的情形下,朝野無法存異求同、擷優補短,凝聚兩岸政策共識、團結對外,以致台灣難以在鞏固主權原則下,開展兩岸的和好關係,不是太傾中就是過於強調主權,讓台灣這些年來,無法隨著國際政經情勢與產業的變化,與時俱進、向前邁進。

上述攸關台灣轉型進步的民主法治建構、思辯能力的培養及真誠人格的國民品質養成,以目前的台灣政治與社會結構來看,已積重難返,雖然可從政治及社會的改革稍微改進失序的民主,但優質民主的建構、人民思考能力的培養與誠信人格的養成,必須從教育改革做起,才能提升台灣人民的品質與國家整體競爭力,建構進步的社會與現代化的國家。

美國之所以能雄霸全球的主要原因是,該國有優良的教育體制,民主法治根基深厚,誠信品格教育紮實,人民的思考、創造能力與國家競爭力甚強,產業能夠不斷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領先全球。反觀台灣傳統的一元化教育,導致國人的創造與思考能力不如歐美日先進國家,迄今科技產業仍以代工為主,無法開創有強大附加價值的新科技產業,而且政治混亂、民主法治被踐踏、人與人來往缺乏誠信,社會漸趨分裂。

鑒於教育是國家強盛與否最重要的基石,面對台灣社會的亂象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與物聯網等新創產業的興起,小英總統應有宏觀的「前瞻」視野,將教育改革列為國家發展最重要的百年大計,勇敢地大幅度改革教育方式,以期台灣能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脫胎換骨,奠定台灣永續發展的基礎。。

20170712民進黨將於台中舉辦紀念解嚴30週年音樂節暨影像展,總統蔡英文特別指出影像中有當年黨外運動時的林佳龍(曾原信攝)
20170712民進黨將於台中舉辦紀念解嚴30週年音樂節暨影像展,總統蔡英文特別指出影像中有當年黨外運動時的林佳龍(曾原信攝)

民進黨將於台中舉辦紀念解嚴30週年音樂節暨影像展,總統蔡英文特別指出影像中有當年黨外運動時的林佳龍(曾原信攝)

至於中國開放改革後,這幾十年來雖然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變化,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人民富有了,也可以到處旅行遷徙,有生活上的自由,但弔詭的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反而讓中共得以持續其專制統治,加上中共當局嚴格管制言論,人民沒有政治上的言論與遊行抗議自由,不能隨意批評共產黨、國家領導人與中共極權體制,隨時會被逮捕入獄,由於缺乏強大的社會驅動力,故中國開放改革後仍無法走上民主改革之路,還是共黨集權專治。

此外,近年中國人民高漲的民族主義,也造就了共黨專制統治的溫床。中國最近三十年的經濟開放不僅沒有因為全球化會衝破國家蕃籬而淡化中國的民族主義,反而因中國沉重的歷史包袱、幅員遼闊、各地發展不均、文盲過多等因素,不管全球化過程對其經濟、社會、資訊與思想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均引發了強烈、不理性的民族主義。

中國大陸源於歷史經驗與後設教育所建構的強烈民族主義,讓中國政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強大的動員力量,促進了經濟快速的成長;然而,中國在經濟起飛、國力強大後,因百年歷史國恥的作祟,在與國家對外競爭刺激以及政府的鼓勵下,中國人民日漸滋長的個人意識與民主概念,反而在政府壓制與鼓動國族主義下,轉化為更強烈的民族主義,例如這幾年的強烈反日事件以及在南海地區與亞太國家的衝突,背後均是中國不理性的民族主義所引致。這也是劉曉波只是倡導「零八憲章」、催動中共民主改革,中共卻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名羅織他入獄、關到死的結構性原因。

此外,中國經濟開放雖讓她變成經濟強國,但全球化所帶來的貧富不均、失業率提高、農民盲流、犯罪激增、道德腐化、貪污盛行、農民與勞工抗議不斷及環境破壞等種種社會問題已讓大陸不少民眾及知識份子排斥西方資本主義,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懷,這是已入獄的薄熙來當時為何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化所帶來的資訊易得性、西方民主思想的輸入、全球資訊的快速交換及網路論壇的興盛等雖讓大陸年輕知識份子漸有民主概念,但一旦與世界各國及台灣討論中國的國家民族問題與對外策略時,由於歷史包袱的作祟,加上網路對談的迅速反應,無法理性沉澱、深層思辯的結果,反因本能的反應滋生更強烈的民族主義,從網路上年輕世代對台灣問題的強硬攻擊態度即可了解。

這十幾年中國民族主義伴隨著國力的強大反而更強烈,已造成世人對其崛起充滿戒心。民進黨執政時,阿扁因內外形勢所迫,朝著「一邊一國」法理獨立方向發展,中國因而制定反分裂法,以法律明定對台的強硬政策,引發美、日等國對其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嚴重關切。國民黨重新掌權後,縱使為緩和兩岸關係委曲求全,在以「一中」為主、中國不認同我方「各表」內涵的不利情形下,展開兩岸交流合作,但習進平最近已將原本有點模糊空間的所謂「九二共識」限縮為「一中」,更對外宣稱「一國兩制」統一台灣的目標不變。

最近10幾年,兩岸關係在中國對台灣的「胡羅菠與棍子」策略下以及雙方經貿往來越來越密切、政治關係卻愈發疏遠的情形下起起伏伏,其中所顯示的乃是中國與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民族主義互動、拉扯下的弔詭關係。這幾年中國統一台灣的民族意志隨著其經濟發展未曾稍減,民族意識高漲,蔡總統就任後,大陸人民灌爆蔡的臉書即是明證。而台灣經過多年的全球化洗禮,亦發展出以維持現狀為主要訴求的泛台灣意識以及強烈的台灣民族意識,欲與中國分離;惟台灣內部亦由於國民黨長期的執政及38年後來台的大陸外省住民等之影響,在泛台灣意識的架構下發展出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所說的「外在的、遠距離的中華民族主義」,雖希望維持現狀,但也贊成未來與中國統一,以致台灣人民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看法不同,「國家共識」亦有異,嚴重影響政府兩岸政策的執行效力。

中國近幾年崛起的原動力是源於強烈的民族意識與對外開放,但中國的日漸全球化是否促使它以更理性的態度正視台灣,或者中國的開放反更強化其民族意識的塑建,全球化與民族主義之間的弔詭互動關係正影響著中國對外政策尤其是對台政策的走向。中國以「一個中國」原則為骨幹、「一國兩制」為目標的「一中統台」政策,未來是否有調整或修正的政治環境,仍需視未來全球化對中國在文化、經濟與政治上的影響,是否有足夠的力量衝擊、淡化其對民族主義的堅持以及建構民主多元化的社會而定。

另一方面,台灣這幾十年在西方民主政治與文化輸入以及對外貿易的全球化過程中,建構了厚實的中產階級以及文化與政治自覺意識,形塑了廣闊的泛「台灣意識」,涵蓋了四大族群的文化以及對台灣生活方式的認同。然而,由於政治轉型過程中,因民主教育的不足,演變成以民粹主義掛帥的民主體制;同時在廣義的台灣意識底下,因歷史因素造成的泛台灣民族主義及遠距離、外在的中華民族主義仍然在朝野激烈的政治鬥爭及社會兩極化對抗中對峙,無法獲致共同的國家〈族〉認同意識,無法團結一致與中國談判,化解主權爭議,加上中國的崛起以及對台灣在國際參與的打壓,兩岸關係在馬政府「九二共識」推動下,雖然表面上已緩和,但外弛內張、暗濤洶湧,馬習會對台灣未來選擇的框限,即引起台灣人民的憤慨,蔡總統執政後因不接受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九二共識,兩岸 情勢更是緊繃。

綜合上述,兩岸關係主要的問題癥結是雙方歷史情結、政治體制及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不同,所引發泛台灣意識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對抗,以及島內台灣民族主義與遠距離中華民族主義的競爭與拉扯。因此,兩岸要開展穩定、長遠的和平關係,必須互相了解、體諒雙方不同的歷史經驗以及政治體制所引發的國族認同與價值選擇問題,還有因為兩岸長期分治分立所導致的主權糾纏不清問題;這些問題都要透過兩岸的接觸、溝通與合作,經過長時間的來往,方能在「尊異求同」的原則下,建構厚實的互信基礎後,方能建立堅實的兩岸共識。

值此兩岸因政治認同問題,兩岸關係越來越緊繃之際,兩岸應就台灣解嚴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的經驗,加強兩岸民間文化、公民團體與經濟發展的交流,互相學習、吸取對方的長處。台灣方面,雖然目前我國的民主政治不夠成熟,但台灣人民如何透過民主體制的建構,爭取、保障自己的權益,是可以作為目前中國大陸人民因政府的公共建設喪失權益以致各地方抗爭不斷,來借鏡學習;文化方面,台灣更可藉由雲門舞集、慾望城國等藝術表演團體在大陸的密集演出,讓大陸人民了解台灣文化底蘊的厚實,以及雲門等如何透過東西文化養分的吸取與滋潤,造就舉世驚豔的舞劇藝術。

中國方面,大陸這幾十年規劃周密的大型經濟計畫與全國建設,以及驚人的物流網、網路商業等新科技經濟的發展,也是台灣必須借鏡學習的地方。果能如此,兩岸即可藉由民間密切的交流合作、互助互補,化解彼此的誤解,建構更厚實的互信基礎。同時,蔡總統應勇敢有智慧地化解黨內及反對黨的異議,凝聚兩岸政策共識後,向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個「中華各表、中華共榮」的兩岸策略,呼籲中國當局,居於兩岸的同文同種,在尊異求同的原則下,雙方就這三十幾年來的政經與社會改革經驗,加強經濟、文化與公民社會的交流合作,擇優補短、互助互補,往「中華共榮」目標邁進,以開展兩岸可長可久的穩定和平關係,為未來三十年兩岸可能的整合奠定厚實基礎,在未來兩岸政治體制與生活方式更為接近時,雙方的融合自然就水到渠成。如此,劉曉波為民主自由的犧牲才有意義。

*作者為退休駐美人員


相關報導
孫慶餘專欄:「崛起巨龍」腳下的劉曉波
BBC觀點》非暴力、自由、自主─劉曉波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