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瓦城在泰國還是緬甸?傻傻分不清楚

「瓦城」這城市在哪?相信不經意地問大家,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在泰國。然而,實際上瓦城這城市是在緬甸中部!當公布答案後,基本上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會是如此,「咦,真的嗎,不是在泰國嗎」?

「瓦城」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其為瓦城。緬甸人稱「瓦城」為「曼德勒(Mandalay) 」,該城是曼德勒省省會、緬甸第二大城市。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

華僑移植緬甸,分為陸路與海道,古代華僑多依循陸路,16世紀後經海道進入者開始增多,雖然因史料缺乏無從考證,因此無法確定華人究竟從何年代由海道進入緬甸,但大致上可確定海道移植始於元明時期。元軍在忽必烈大帝的領導之下,對於緬甸前後近30年的軍事征討,元軍駐防的後裔逕留於緬甸者很多,對於此後緬甸北部、中部不同族群的分布與彼此之間關係,影響很大。

更精確的說,從明代永曆帝及從臣入緬,才開始華僑大舉南遷。永曆之後,影響緬甸華僑繁衍者,為清乾隆派遣軍隊征緬。而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因為戰亂關係,二戰、抗日、國共內戰等因素,使得大量的移民從中國大陸雲南省的湧入,人的移動重塑了曼德勒的經濟結構,並增強了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緬甸人常抱怨稱曼德勒正在變成中國的衛星城,成為雲南一部份的感覺,過去浪漫的舊曼德勒已遠去不再。

在曼德勒(瓦城)的雲南會館。(Wagaung/維百基百科)
在曼德勒(瓦城)的雲南會館。(Wagaung/維百基百科)

在曼德勒(瓦城)的雲南會館。(Wagaung/維百基百科)

實際上,緬甸又可分為「上緬甸」與「下緬甸」,早期緬甸華僑以雲南人最多,多居於上緬甸。1886年英緬戰爭後,閩、粵人移往緬甸者漸漸變多,多數居於下緬甸南部與濱海處。

「上緬甸」傳統上包括曼德勒及其周邊地區,更廣泛地說,還包括克欽邦和撣邦;「下緬甸」以仰光為中心,包括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區。仰光原為緬甸首都,爾後於2005年11月6日遷至中部的奈比多,儘管近來奈比多崛起,曼德勒仍是上緬甸主要的商業、教育和衛生中心。

究竟為何會造成台灣人認為瓦城在泰國,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台灣「瓦城」這家泰國菜連鎖餐廳,市場行銷的實在太好,將瓦城這城市變成一個著名商標了!該集團還將瓦城此一品牌輸往中國大陸,旗下還推出其他知名餐廳品牌。

可能是因為這讓台灣人一想到「瓦城」就想到泰國菜,便自然將瓦城這一城市聯想到在泰國,並且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會認為瓦城是在緬甸。當然,這是玩笑話,其實這真正所代表的是台灣人對於東南亞知識建構的不足,對於東南亞的區域環境完全不熟悉,更別遑論說了解與親近東南亞文化。

再回想起一個笑話,去年10月柯志恩立委她要求教育部長潘文忠辨認哪一個是印尼國旗,潘文忠部長卻答不出來,合理的懷疑是不是根本就不重視東南亞國家?試問這樣還怎麼搞高教新南向?依循這樣的脈絡,若是詢問部長瓦城在泰國還緬甸,搞不好也會答錯。

最為諷刺的是,面向新南向之際,我們真的與東南亞國家距離很遠,試問若連最基本的東南亞相關知識都不了解,到底要如何推新南向?之後又還會鬧出多少的笑話?

*作者為新未來政策研究員、台大國家發展所碩士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新南向走近「難巷」變「難」向
曾志超觀點:新南向首張成績單完全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