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公股銀 應變力要追上重要性

工商時報【文╱彭禎伶】 在雷曼兄弟引爆金融海嘯之後,國際間就在反思金融機構「太大以致於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可能衍生的道德及系統風險,因為這些金融機構太大,政府不敢輕言讓他們倒閉,大部分會出手相救,因此這些金融機構可能就更大肆妄為,從事更多風險性業務,以致超出自己能負擔的部分,進而影響國家甚至全球金融及信用市場。 所以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就提出應加強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FIs)的辨識與監理,這些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一般都規模極大、與金融市場息息相關、從事的業務廣泛且複雜度高、對金融系統有不可取代性等,一旦這些機構出問題,都會衝擊到其他同業及整個金融市場。 因此國際上主張這些金融機構必須比別人有更強的資本,才能去吸收風險,且要備有隨時可變現的資產或自救計畫,將影響降到最低。 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等將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又分為國際性與國內二種,如花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都是對國際金融市場具極大影響力的跨國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近年中國四大銀行也陸續進榜,等於這些銀行除了要符合當地國監理外,也要受國際間的強化監理。 台灣的金融機構還沒能擠入跨國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但金管會必須先訂出可以影響國內市場的系統性重要名單,其中就包括金控組及本國銀行組,一旦名單公布,如銀行不止要等合Basel要求的最低資本適足率,甚至要比業界平均水準更高資本要求,尤其是股本、非累積永續債券等占比必須提高,簡單來說,就是一旦這銀行出問題,必須提高股東自己負擔的部分,減少動用政府及大眾的資金去救援。 而台灣勢必會有公股銀行入榜,有些增資仍必須財政部編列預算,立法院通過資金才能到位,雖說有政府擔保可以安心,但這些公股銀行若出問題,用的還是國庫、國民的資金,唯有強化公股銀行及公股金控經營能力及風險控管能力,才是根本,再不然就只好降低公股銀行的重要性及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