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正視內需不振的隱憂

工商時報【于國欽】 近幾年我們經濟成長常淪為保一、保二,其中雖然有外貿的因素,但民間消費不振也是一大原因,昨天經濟部發布上半年零售下滑,反映的正是消費長期的疲弱。 民間消費何以不振?薪資停滯,房貸沉重,對未來展望不確定都是原因,去年實質薪資倒退16年,未料今年更倒退17年,試想,以這樣節節倒退的購買力,除非舉債,否則如何提高民間消費? 我們可以自內政部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找出民國93∼103年的房價走勢,自勞動部找到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起薪,並自主計總處找出薪資與物價的變化。綜合這些資料可以發現,這一期間薪資只提高10.8%,追不上同期物價漲幅14.5%,更遠遠落後於同期間房價漲幅123.7%。在薪資、物價與房價三者不對稱的變化之下,民間消費怎有可能成長? 去年政黨輪替以來,新政府雖有心改變這一困境,以三駕馬車推動民間投資動能,以一例一休提升國人工資,以五加二產業加速產業發展,但這些改革成效迄今杯水車薪,甚至弄巧成拙。依主計總處的調查,一例一休只讓每人每月加班費多了134元,大約只能多喝兩杯咖啡,然而勞檢耗費政府資源,引發民怨迄今難以估算,這豈非弄巧成拙,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民間消費占GDP高達52%,其變化攸關經濟榮枯,而薪資、物價、房價三者長期的失衡,正是使得民間消費雪上加霜的原因,內閣動盪屢有改組傳聞也是導致民間投資觀望的元凶,今天政府所能做的不多,安定民心而已,務實施政而已,果能如此,內需動能至少不會再倒退,也許仍有機會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