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當AI pin跌落神壇,新技術闖藍海難有勝算?想做創新先過這2道坎

獨角獸(unicorn)在投資界是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私營(未上市)公司,通常被視為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公司,然而也面臨著一些風險,例如過高的估值影響下一輪募資或上市計畫,或是其他新創和具規模的大企業投入資源加入競爭等。

因此,新創必須創新是鐵律。但要如何創新才能實現目標?做為新創的創辦人或CEO,對於市場和核心技術通常都有相當程度地了解和掌握;而「市場」可以是地域性的概念,比如北美、中國、日本、印度、歐盟等,也可以是商業模式(如B2B、B2C、B2B2C),或是消費、商業、工業等以客戶身分為區隔的市場。

筆者把創新的思維劃分成4個象限:「新技術/新市場」、「新技術/舊市場」、「舊技術/新巿場」、「舊技術/舊巿場」探討。

新技術闖藍海必經2道關卡

先講結論(眉角),「新技術/新市場」是最最吸引人的焦點,但也常常是誤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資金規模,常比預估的多出許多。為什麼?簡單來說,新技術從研發生產到應用都是需要巿場來檢驗,而進入新巿場則須從了解、耕耘到熟悉,也需要投入時間和資源去「教育」市場及市場背後的藏鏡人(如政府、法規、風俗習慣等)。新技術的不確定性高,產品本身通常也還未成熟,一旦導入對產品還不熟悉的新巿場,失敗的可能性高,繳學費也就在所難免。

25年前,筆者從事創投負責一件高達數千萬美元的新創投資就是一例。新技術是金屬燃料電池,而瞄準的新市場是電動車產業。在不充電、不更換電池下,於美國公路的實測中,車子就跑超過1,000公里,打破了當時的金氏世界紀錄,得到很多關注和掌聲。但以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失敗案例,因為當時美國3大汽車公司,沒有一家對發展電動車感興趣,也不願意投入經費研發或進行合作,新技術切入新市場大不易,其結果可想而知。

最近討論度很高的AI Pin也可歸於同樣象限的實例。成名於去年AI狂潮中,創辦人出身於蘋果(Apple)公司的背景,從產品還沒推出前的廣受推崇,到產品問世後的評價跌落神壇。雖仍是現在進行式,但該公司明顯掉入「新技術」以及開發一個取代手機的可穿戴式「新市場 」的雙重考驗。一旦良好的用戶體驗無法實現,比如和AI互動的延遲及投影效果等,這樣的高價玩具(699美元)就會很辛苦。

AI Pin 圖/Humane X
AI Pin 圖/Humane X

難道「新技術/新市場」就沒有機會?當年筆者在創投公司參與的另一個案子,後來就成功了。為什麼?因為運氣好,耐心也夠。新技術是從以色列技術移轉來的先進封裝叫「晶圓級晶片尺寸封裝」(WLCSP),辛苦花2、3年組建團隊並把生產線建好,但發現當時半導體市場對於先在整片晶圓上做好封裝再切割的製程並無強烈需求。再等了2年,創投將該公司的過半股權賣給台積電後,正遇到影像市場導入新型CMOS sensor晶片(取代CCD),而WLCSP技術逐漸成為該應用市場的主流。再過幾年,其股票價格才逐漸反映,漫長的投資終於獲利。

再來,「舊技術/舊巿場」是近乎雞肋的紅海市場,或許只有拚低價或具壟斷式的經濟規模方能一統江湖,不是新創的強項,在此就不占用篇幅分析。

「新技術/舊市場」以及「舊技術/新巿場」這2個情況,相對容易理解,應是大部分新創該選擇的路線。前者可以套用在OpenAI的ChatGPT橫空出世後,作為大股東的微軟把GenAI的「新技術」直接應用到Microsoft 的應用軟體上(舊市場),應該算是個較合理的模式。 同樣的,20幾年前網路正經歷大起大落,搜尋引擎市場原本已有好幾家公司各據山頭,後起之秀Google依然憑藉著創新的技術進入並逐漸搶占市場,進而成為全球霸主。

「新瓶裝舊酒」也能炒熱商機

而舊技術應用在新市場,在生技產業或製藥行業都有相當多的例子。主要是研發新藥曠日費時、投資巨大,成功率卻偏低。如果能拿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核並在市場銷售的藥,來當作新的病症療效研發和完成藥證審查,其安全性與劑量等疑慮就會減少許多,成功率也自然大幅提升。

回想台積電1987年成立時,生產和研發能力也是落後全球2、3個世代,而其創新主要是在於垂直分工、術業專攻的商業模式。擁有這種「典範轉移」的視野,並結合台灣特有的工程師敬業文化,成就現今在全球市場的大鳴大放。台積電也是一個以舊技術進入新市場(以Fabless IC 設計公司為客戶)成功的案例。

期許擁有技術和理念的創業家,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同時了解創業的「眉角」,這或許會成為成敗的關鍵。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