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習近平疫後首次外訪:中共二十大前重返國際舞台 台海與新疆問題,讓他選擇前往中亞?

睽違兩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終於在14日走出國門,展開近1000天來首次出訪行程。這幾天將看到習近平赴哈薩克進行國事訪問,然後前往鄰國烏茲別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在會議上他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舉行自烏克蘭戰爭以來的首次中俄領導人面對面會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解析,習近平在北京與西方摩擦加劇之際,重返國際外交舞台,試圖重申北京的全球影響力。《紐約時報》(NYT)認為,這次訪問讓習近平有機會展現中國在中亞地區日漸成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他可能會試著把中國塑造成可靠的、能替代美國領導地位的區域及全球大國。

習近平也將利用這次機會來增強在中國掌權的信心。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所長曾銳生(Steve Tsang)認為,習近平在中共即將召開20大之際出訪,表示他對自己的權力地位充滿信心,即使是尋求連任的關鍵時刻,他也能放心地前往國外。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會晤。(AP)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會晤。(AP)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會晤。(AP)

習近平出訪首站選擇中亞,而非外界近期猜測的東南亞、沙烏地阿拉伯。曾銳生指出,目的地的選擇也相當符合習近平這個人的控制慾,「他是一個想要掌控一切的人。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他只是20人中的一員,沒有那麼大的掌控力,」但在中國領導的上海合作組織裡,北京能夠制定議程。

曾銳生表示,習近平想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表明中國是能夠集結盟友一起合作的大國,而讓普京(Vladimir Putin)也出發參與峰會,符合習近平的需求。

為何2年不出國門,挑在此時重返國際外交?

儘管習近平看起來相當有掌權自信,但中國在他的領導下正面臨嚴峻挑戰:經濟急劇放緩、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全球通貨膨脹導致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減少。習近平堅持實施動態清零,讓14億中國人反覆接受核酸檢測,或因封控而無法出門,未來與生活充滿不確定性。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疫情大流行之前,習近平每年在國外度過的時間相當於一個多月,中國不惜一切代價消除新冠病毒,解釋了為什麼習近平會長期缺席全球外交舞台,因為這麼做能大大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鎮守國內也能緩解他對國內政治局勢的焦慮,「因為擔心政敵反對他,習近平不願離開這個國家。」

他上一次出境是2020年1月訪問緬甸,然後是今年7月香港的回歸周年活動,演講台下只站4名官員。這顯現出他對待防疫特別謹慎,國內旅行要求所有參加行程的官員、記者和人員在他到來之前接受篩隔。

最近許多國家放寬疫情旅行限制,讓習近平在大國領導人之間顯得格格不入。也限制他在國外展示中國形象,國際社會對北京侵犯人權劣跡、以及威脅台灣脅等問題越來越關注。

「習近平3年來幾乎不出國門的唯一原因是疫情防控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解釋道,待在家裡「也給中國的外交帶來了一些損失」,「現在中國政府領導人應該開始謹慎、妥善地恢復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的面對面交流和對外訪問。」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共通過官方宣傳機構大力宣揚習近平此次出訪。中國央視則引述俄羅斯、伊朗等國人士稱,上海合作組織展現出強大生命力,中國在其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各界人士期待習近平訪問進一步深化雙邊務實合作。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見面。(AP)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見面。(AP)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見面。(AP)

台海與新疆問題,讓他選擇前往中亞

CNN引述分析指出,由於中國正因為台灣議題與西方關係惡化,習近平選擇前往中亞,是為了明示北京的外交政策優先事項。「東亞出現衝突時,中國就會把中亞當成戰略支點。」吉爾吉斯外交政策智庫歐安組織學院(OSCE Academy)高級研究員邱芷恩(Niva Yau)解釋,這背後的戰略考量是,若中國東部沿海不幸發生衝突,將重創中國經濟,這時候北京就須要尋求歐亞大陸發展經濟。

邱芷恩說,每當與台灣關係緊張,中亞就會突然變成北京當局大展宏圖的目標,過去10年來,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將勢力從東亞延伸到歐洲、非洲,習近平第一站選擇哈薩克就是為了鞏固他的標誌性政績。

在出訪前,習近平分別在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媒體發表兩篇文章,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慷慨捐助的地區大國,強調中國對哈薩克管線、風電、煉油和汽車製造的投資,以及在烏茲別克聯合生產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的貢獻。因此毫無疑問,習近平這次出訪肯定會重申與中國進行貿易和投資往來的好處。

2021年3月21日,新疆路旁的習近平文宣看版,上頭用維吾爾語及漢語寫著「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美聯社)
2021年3月21日,新疆路旁的習近平文宣看版,上頭用維吾爾語及漢語寫著「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美聯社)

新疆路旁的習近平文宣看版,上頭用維吾爾語及漢語寫著「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美聯社)

中亞對中國很重要還有另一個原因—─新疆。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8月31日發布新疆人權報告,證實大部分對新疆維吾爾人和穆斯林民族施以歧視性拘留與酷刑的報導都是真實的。藉此機會,海外維吾爾人、維權人士和學者推動新一波倡議活動,呼籲國際社會干預新疆人權問題。

中亞與新疆接壤,而且大約有50萬維吾爾族人居住,中國在新疆的濫抓濫捕也有哈薩克族受害。邱芷恩指出:「所以中國知道中亞即將受到國際壓力,他們需要前往中亞,確保中亞國家已經為承受壓力做好準備,或者確保中亞能站在中國這一邊。尤其,因為在聯合國投票中,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不像塔吉克、吉爾吉斯那樣總是與中國持相同立場。」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是中國捍衛其新疆作為的不錯平台,成員國包含中國、俄羅斯,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亞國家,是中、俄在應對西方同盟時的「影響力的圈子」。同時,該組織的核心使命是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威脅──這些術語都被中國用來當成鎮壓新疆的正當性。

上海合作組織是什麼?

上海合作組織創立20年來,成員國規模與功能都在不斷擴大,9個成員國人口超過30億,佔世界人口近一半;GDP佔全球2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組織;組織內有5個擁核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和最新加入的伊朗。

峰會期間中俄領導人會晤,將給予普京急需的外交支持。對於習近平來說,普京仍然是親密的戰略夥伴,他對西方有著同樣的懷疑和不滿,也同樣對塑造新的世界秩序懷有野心。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見面。(AP)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見面。(AP)

2022年9月14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與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見面。(AP)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將參加本次峰會,外界預計莫迪也將與普京和習近平分別舉行雙邊會談,這將是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兩國領導人第一次會面。BBC指出,印度在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地位頗為獨特,印度與中國一樣拒絶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增加進口俄羅斯的折扣石油,但它同時與美國、日本、澳洲共組「四邊安全對話」(Quad)。

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後,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國際服務學院學者羅登(Rick Rowden)指出,該組織的核心是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為基礎,俄羅斯有槍而中國有錢,兩國攜手尋求共同主導世界秩序,「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的伺機而動,上海合作組織最終可能成為西方必須考慮的一大勢力。」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烏克蘭戰爭啟示》波蘭前外長:歐盟政策討論要考量台灣 德國學者:歐盟對中、對台政策要脫鉤
相關報導》 「烏克蘭不能坐視台灣成為犧牲品!」《華郵》專欄:烏克蘭走向抗中友台,民主國家都應效仿
相關報導》 「能保衛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外交事務》解析:美國未來5年內想嚇阻中國,必須加快這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