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德國:中國如何看待德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愛麗絲·魏德爾(Alice Weidel) 真是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德國政治家嗎?德國選項黨是一個右翼民粹主義的、甚至具有部分極右傾向的政黨,該黨兩位主席之一的魏德爾則是德國聯邦議院中唯一會說中文的議員。學生時代,魏德爾曾研究過中國的退休金制度,並以此為題寫了博士論文。在受到官方控制的中國社交媒體上,流傳著很多同魏德爾有關的視頻。這位有望成為選項黨總理候選人的女政治家之所以受到廣泛追捧,同其反對美國霸權及反對歐洲一體化的立場有直接關系。
在中國關於魏德爾的各類說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她有望成為德國的下一屆總理。不過,中國的社會精英們也很清楚,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和德國,要想保持持久性的良好關系,必須讓公眾社會對德國有客觀而全面的了解。
十一月中旬,中國發表了《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24)》。出版方是上海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同濟大學的前身則是德國海軍醫生寶隆(Erich Paulun) 在1907年為培養中國醫務人員而開設的上海德文醫學堂。
這份有386頁篇幅的年度報告中,德國的一些最新發展未被提及,比如即將提前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這是因為報告的數據大多數源自2023年。但總體而言,中國學者對德國的深入研究還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首要話題:德國向右轉趨勢
年度報告中一個佔據主導地位的議題,就是選項黨在德國的崛起。報告作者認為,“總的來說,德國選擇黨在2023年的民意調查以及地方層面的成功,凸顯了部分民眾對於德國當前政治、經濟形勢日益加劇的不安。該黨成功利用了這一情緒,而德國的政治格局則因其極右翼傾向而呈現高度的兩極分化態勢。”
《德國發展報告》稱:“2025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的日益臨近,風頭正勁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將成為德國主流政治的嚴峻考驗,對於民眾訴求的回應能力將成為德國主流政黨能否有效遏制右翼民粹主義影響力的關鍵。”
在外交政策領域,作者認為右翼民粹主義者也同樣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報告說,“德國國內以德國選擇黨為代表的極右翼政治勢力,也試圖突破俄烏沖突背景下德國聯美抗餓的政治正確,作出與主流政黨不同的選擇。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德國選擇黨的諸多成員訪問了莫斯科,有的甚至前往大部分被俄軍控制的頓巴斯等地考察。”而選項黨同德國傳統大黨之間的競爭,最終也將使德美關系承受考驗。
跨大西洋聯盟
今年二月,德國總理肖爾茨訪問美國時,稱贊德美關系“呈現出過去多年、甚至幾十年來,不曾有過的緊密和和諧”。
而遠在中國的政治學者們似乎已經預判到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並在年度報告截稿前就給出了對今後德美關系走向的預估:“一旦特朗普重新上台執政,德美可能在防務和經濟事務上出現巨大的矛盾和摩擦。如何應對來自美國的不確定性,已成為德國主流政壇的重要挑戰之一。而從美國到德國、歐盟均日益高漲的經濟民族主義,也可能對德美關系和兩國共同援烏的未來產生消極的影響。”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本周早些時候訪問北京時也曾明確表示,俄烏戰爭也是對德國和中國的共同挑戰。不過,本周二在杜塞爾多夫舉行的德中經濟協會DCW年度會議上,協會主席林策尼西( Wulf Linzenich)也坦承,在應對俄烏戰爭這類共同挑戰方面,德中雙方都面臨著一系列的障礙。
林策尼西說:“在加強德美合作和維護同等重要的德中關系之間,如何找到平衡?今後幾十年,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無疑是在亞洲。歐洲今後仍將是中國重要的伙伴。有鑑於此,制定明確、互惠、並顧及雙方各自利益的戰略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戰略”陰影下的貿易與氣候保護
北京方面並沒有對綠黨籍德國外交部長有真正的好感,因為聯邦政府2023年提出的中國戰略就是出自德國外交部。該戰略將中國定義為“伙伴、競爭者和對手”。在北京看來,其政策重點更多在後者。德國經濟界也被要求降低風險,也就是去風險,通過多元化來避免對中國產生嚴重依賴。
藍皮書的作者寇蔻和史世偉表示,“去風險化”戰略代價高,而且本身就充滿風險,德國經濟必須承受限制與中國這個八年來其全球最大貿易伙伴合作帶來的成本。 “鑑於當前德國陷入經濟衰退且財政空間縮小,德國聯邦政府難以在國內和歐盟各國得到對其《中國戰略》足夠的支持,去風險政策的效果在現實面前要打折扣。”
中國制造
這兩位中國的德國問題專家認為,競爭是良性的。 “以往中德在經貿關系方面實行務實合作的方針,避免意識形態上的爭論,為雙方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由於中國多年來實行經濟發展戰略,國力日益強大,因而在一些領域對德國經濟形成競爭加劇的局面,但是良性競爭並不會對雙方經貿合作的深化造成不利影響。”
杜塞爾多夫工商會主席安德烈亞斯·施密茨(Andreas Schmitz)在德中經濟聯合會(DCW)的大會上表示,中國已不可逆轉地融入全球經濟,未來將繼續對市場和數字空間產生重大影響。這也適用於全球範圍內的氣候保護和工業標准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企業的重要市場。此外,中國現在在原材料和初級產品領域,未來還會更多在國家與企業的創新實力方面,對歐洲和德國經濟扮演重要角色”,這位杜塞爾多夫工商會主席繼續說道。他說,“產地中國”( "Made in China")過去並非總是褒義, “而今天說的‘中國制造’( 'Made by China')卻是積極的。”
"解碼中國"是德國之聲的一個系列節目,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對中國在當前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論點進行批判性解讀。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