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怪物」改編成遊戲 入圍金漫獎跨域應用獎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6日電)若透過科技能再見摯愛亡者一面,你願意嗎?台漫「記憶的怪物」描述失去哥哥的主角透過科技再見手足,動人情節售出日文版外,還改編成遊戲、小說,今年入圍金漫獎跨域應用獎。

「記憶的怪物」由漫畫家MAE創作,自2016年起陸續出版3集單行本。責任編輯游硯仁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第1集出版後,出版社發現銷售成績優異,開始嘗試將IP跨領域商品化,包含壓克力立牌、馬克杯等,「連要價新台幣900多元的等身抱枕也相當受歡迎」。

眼看銷售成績一路攀升至破萬冊,游硯仁說,出版社也同步思考IP各種可能性,「漫畫嘗試跨域的出發點在原有客群有限,包含日本近幾年也是依循漫畫IP小說化、商品化的模式執行,而我們當時除了這些以外,想到的就是遊戲」。

台灣漫畫改編成遊戲相當少見,除要投入至少百萬資本,還要面臨漫長製作日程。游硯仁表示,遊戲去年11月上市,由出版社委託遊戲公司製作,從發想到成形花了2年,「費心力的是要畫各種遊戲素材如表情、不同結局之類的,對原作MAE來說,會特別希望能貼合漫畫情感,所以她耗費很大心神」。

游硯仁說,對編輯而言,遊戲製作須一再輪流於原作、遊戲廠商、出版社間溝通,尤其漫畫敘事語言要轉化為漫畫語言,又更不容易。改編遊戲外,也找樂團「理想混蛋」唱主題曲,讓「記憶的怪物」故事能一再傳播。

MAE首部出道作為「203號室的妖怪先生」,當時她以搞笑題材在讀者群累積一定聲量,同時間,日本BL漫畫銷售成績近年越發蓬勃,出版社便邀請MAE嘗試描繪BL作品。游硯仁說,其實當時東立出版社並沒有台灣漫畫家在雜誌連載BL,「記憶的怪物」也成為東立首部培植的台灣BL漫畫。

出版台灣BL、將漫畫遊戲化,游硯仁表示,其實這對東立出版社而言,都是首次嘗試,沒想到真能從周邊商品一路開發到畫冊、小說甚至遊戲,而跨域改編對原作如活水注入,像「鬼滅之刃」動畫化後帶動漫畫銷量一樣,「記憶的怪物」也迎來再版,形成好的循環。

游硯仁透露,「記憶的怪物」遊戲同時支援中文、英文及日文,實體遊戲片目前已完售,線上版下載率迴響也相當不錯,跨域應用的路還在繼續,「未來將持續推動海外市場透過遊戲來看到這部作品,而影視化和其他跨域可能性,也正積極洽談中」。(編輯:張芷瑄)1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