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裏的中秋/張子文

張子文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濃。中秋是慶祝闔家團圓的節日,花好月圓的意蘊、皆大歡喜的和諧,是脈脈相傳的濃情。小時候,奶奶口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八月十五月兒明,爺爺為我打月餅……”的童謠,朦朧中便對中秋產生無限的憧憬,期盼著、期盼著中秋快點到來;稍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人浮想聯翩,中秋夜,海風及波浪聲中,圍坐沙灘品嘗月餅、啤酒燒烤、對月嘬螺,抑或與心愛之人相擁迎接皎潔的圓月從海平線上冉冉升起,那是一件多麼浪漫之事。如今,超市早早佈景售賣的精美月餅、東江邊上璀璨的煙花、街頭小巷孩子手中的燈籠更能喚發對小時中秋的懷念。

“八月十五嬲月華,哥出月餅妹出茶,食哥月餅甜落肚,食妹細茶開心花……”八月半,鬥山歌是客家重頭戲。小時候,在老家每條村總會有幾個出口成歌的山歌高手,每到中秋節,老屋的禾坪中便會響起悠揚婉轉的山歌聲,那盪氣迴腸的腔音充滿著鄉土氣息。山歌手們先是一唱一和對答如流,和諧溫馨,觀眾聽得如癡如醉。而一旦接不上來的時候,急眼了的男歌手則會半犖齋的歌詞脫腔而出,鄉村人野性十足,女歌手們也不甘示弱,你敢起頭我敢對,幽默詼諧的歌詞讓觀眾樂得前俯後仰,鼓掌之餘還不忘煽風點火。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小時候聽山歌喜歡的是那種動聽的押韻和婉轉的旋律。如今,村裏會唱山歌的老人越來越少了,中秋鬥歌也隨著歷史的年輪漸行漸遠,現在山歌對我輩來說,是一種難於割捨的情懷。

入秋田螺最肥美,傳說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小時候,中秋前兩天,一群小屁孩放學後書包往家一扔,拿起臉盆赤條條的跳進池塘裏,一邊戲水一邊摸田螺,不大功夫便能摸到滿滿一盆,回家用清水養上兩天便是中秋夜的絕佳美味。中秋晚餐,紫蘇酒糟炒田螺,韭菜腐竹炒米粉是必不可少的,據說這是具有豐收、攀桂及團圓之意的傳統習慣。大人都會告誡小孩晚飯莫吃多,且留餘量再品其他食品。 月上梢頭,家家戶戶便將桌凳搬出禾坪中。先敬月神,然後左鄰右舍聚一起品茶聊天。各家各戶紛紛拿出餅乾、柚子、花生與眾同樂。

那盤潔白如雪、彩繪著桂花、嫦娥等圖案的月光餅才是我們小孩的最愛。可能是應了物以稀為貴吧,現在再華麗包裝的月餅也覺沒小時的地道。吃飽喝足,小孩子玩著拔蘿蔔、丟手娟等遊戲。嫌那幼稚,我更願意聽那些大人天南海北的聊天,聽那些退休老師、泥瓦木匠、小生意人的鄰居互相調侃,他們會引經論典、題詩答對不帶髒字的笑諷對方職業或弱點極具水準。當然,難分難解之時,葷段子就會粉墨登場的,當我還在流著口水聽得津津有味之時,大人們便會一聲笑罵:小兔崽子,你能聽嗎?滾犢子!趕著我與那些小屁孩一起玩遊戲去。

老奶奶說,到晚上十二點,臉盆裝滿水放面鏡子,能從倒映中看到七個月亮,還能看到懷抱玉兔的嫦娥,砍桂花樹的吳剛。所以每年都會傻呼呼的與幾個小夥伴堅守到十二點,其實就是能夠看到倒映的月亮周圍有道道彩虹一般的月暈,其他什麼都看不到。但當有小夥們說真的看到了砍樹的,後面的實在不好意思說什麼都沒看到,生怕只你沒看到,那麼就是與眾不同的傻蛋,只能紛紛附和說看到了,還有的說兔子跑了什麼的。這個現實版皇帝新衣一直持續數年,現在夥伴們聚起還笑誰誰當初你不是說看到桂花樹倒了嗎怎麼還在?

中秋之趣,在於駐守我們內心的存在,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深烙在腦海的童年趣俗,永遠是最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