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昭能觀點:學閥吃香喝辣,「玉山計畫」也救不了台灣高教

教育部8月2日公布「玉山計畫」,連日來引發各界議論紛紛!

事起於行政院長林全於7月6日請教育部就大學教師彈性薪給制度通盤研議,「儘速」提出可行方案,務必留住我國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果不其然,教育部火速」於8月2日公布107年度「玉山計畫」,預計每年度投入最高56億元;如此重大計畫案,歷經不到一個月的構思與規劃,即使不是草率將事,說是「倉促決策」也只是剛剛好而已,不是嗎?因此引發學界熱議,豈是偶然?

由於「本案」係屬專案計畫,當然得從計畫與評估角度加以檢視。教育部強調,受益教師達19,000人次,「指標」還滿「量化」的;問題是那些大專校院教學與研究人員可以從中受益?除了調增「教授」級學術研究加給10%,「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方案,預估投入總計20億元,作為各校留才及攬才所需之彈性薪資,並得用以增聘年輕教學及研究人員。更重要的,配合國家發展重點領域,由大學提出延攬國際頂尖人才需求,或協助各大學留住國內優秀人才,每人除每月薪資外,另可支領每年最高500萬元,並一次核可3年。

單就「玉山學者」方案論,對教育部與支持者來說,理所當然;為了留住我國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提高誘因,勢在必行;就未來的得主論,人家有本事,其他人何必「吃味」?然而,對其他很多人來說,此項方案怎麼看就是覺得怪怪的,顯然有了「問題」存在。教育部既然是出於解決問題的「動機」,就讓我們從「解決問題」的專業角度深入加以分析!

首先就問題的界定與評估論,近年來走掉那些所謂頂尖人才,台灣高教真的優勢盡失了嗎?我們國家發展每況愈下,這些「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流失究竟有多少的「貢獻」度呢?國際頂尖人才來或不來,以及「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留或不留的關鍵,純粹只是為了「500萬元加給」嗎?

其次,未來的「玉山得主」真的有那麼厲害嗎?獲獎後真的對台灣學界或高等教育可以有那麼多的貢獻嗎?關鍵顯然在於學術審查機制的效能。

教育部表示,「玉山學者」推動方式將比照目前學術獎及國家講座審查模式,由教育部或跨部會組成審查委員會,並依不同學術領域進行審議。高教司司長李彥儀8月7日在聯合報發表「三大方案,攬才留才」一文表示,玉山學者由各校提出,送交跨部會組成之國家級委員會審議,國家級審議委員會OK嗎?她強調,「各大學在玉山學者的審查上具有相當高自主性」,是嗎?學術審查只要自主性就夠了嗎?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說明「玉山計畫」,將每年度投入最高五十六億元於高教預算,作為延攬國內外頂尖人才用途,以提高我國高教競爭力及國際能見度。(圖/蔡富丞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說明「玉山計畫」,將每年度投入最高五十六億元於高教預算,作為延攬國內外頂尖人才用途,以提高我國高教競爭力及國際能見度。(圖/蔡富丞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說明「玉山計畫」,將每年度投入最高五十六億元於高教預算,作為延攬國內外頂尖人才用途。(圖/蔡富丞攝)

說起來悲哀!對於國家級審議委員會以及各大學學術審議的自主性,我們竟然毫無信心。其實,事出必有因,姑且不論多年來學術論文作弊事件與日俱增,台大教授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案件殷鑑未遠,不是嗎?「玉山學者」推動方式既然將比照目前學術獎及國家講座審查模式,就讓我們從教育部教育學術獎得主郭明良教授的相關學術審查過程談起。

根據台大校訓947期報導,郭教授獲選理由:近20年來從事癌細胞生物學及訊息傳遞的基礎研究,並與臨床醫師合作,發展研究之治療與診斷。他亦致力於腫瘤抗病性研究,發現發炎反應之細胞激素如IL-6會誘發腫瘤細胞抗凋亡之機制而增加抗藥性。近年來則以探討血管新生及腫瘤轉移相關基因之研究而發現COX-2、VEGF-C、及contactin-1,也發現CTGF會抑制β-catenin/TCG之轉錄活性而抑制細胞之轉移。他的著作發表於Cancer Cell、JNCI、Cancer Research、JBC等高IF期刊,CTGF之研究亦具國際一流水準,研究成果相當可觀,也獲學界肯定。因此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華民國癌症傑出研究獎、杜聰明博士紀念演講獎、王民寧獎、徐有庠科技論文獎。真的很「傑出」,難怪獲獎無數!

問題是郭明良教授於97年獲選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申請之著作12篇論文中有4篇為被檢舉論文,而且確認有3篇違反學術倫理,郭教授皆為通訊作者。雖經教育部學術審議會審議後,撤銷其學術獎資格,並追回獎金新臺幣60萬元。問題是教育部甚或學術界學得教訓了嗎?顯然沒有,不然怎麼還有意圖更強烈的玉山學者計劃呢?

姑且不論郭明良團隊17篇論文中高達85名列名作者,光是教育部學術獎申請著作12篇論文中有3篇違反學術倫理,就足以讓人「不可思議」了,不是嗎?試問其間歷經科技部專案計畫審查、學術期刊審查、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審查、以及教育部學術獎審查,為什麼相關人等「渾然不知」?試想如果不是2016年11月國外網站「學界同行審論平臺」(PubPeer)揭露其論文實驗涉及造假,他很可能就是未來的「玉山學者」得主,恐怖吧!

進一步就現有學術審查機制論,以郭教授「傑出表現」的審查來說,所有相關的學術審查委員即使「無意」,恐怕也覺得「汗顏」吧!難道主其事者的教育部與科技部都不覺得「羞愧」嗎?好歹回頭檢視學術審查機制吧!

面對此一學界醜聞,教育部強調,臺灣大多數教研人員都是嚴謹誠實的研究者,對於非常少數的人違反學術誠信,教育部與科技部相當重視,除積極處理,絕不寬貸,同時從「個案」中檢討,將透過政策積極引導、調整資源分配,建立尊重多元價值之教研升遷制度、健全學研計畫補助與獎勵之審查指標及相關評鑑體系、強化學術倫理政策與規範(含列名作者之規範與責任)、建立從計畫主持人、指導教師、研究者到學生之倫理教育機制;另將與科技部合作,就學術研究及調查學術研究不端行為制定基本規則,並防治相關學術不端行為,以協助學術研究者回歸研究初心,以求真求實的態度面對學術研究,並使教研人員有所遵循,建立好的學術文化的風氣。

犖犖大端,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咧?遺憾的,此項論文作假案發至今,教育部與科技部是給予相關當事人「應有」的懲處了,另外除了「雷厲風行」的研究倫理「工作坊」,教育部或科技部做了些甚麼?我們的學術研究誠信問題從此雲過風輕了嗎?似乎顯得船過水無痕,不是嗎?

20161220-台大醫學院教授郭明良20日在民進黨立委邱議瑩陪同下,於立院針對「論文造假」與「買賣論文」召開記者會澄清。(顏麟宇攝)
20161220-台大醫學院教授郭明良20日在民進黨立委邱議瑩陪同下,於立院針對「論文造假」與「買賣論文」召開記者會澄清。(顏麟宇攝)

誰還記得捲入論文爭議的「傑出學者」郭明良?論文造假與買賣論文案船過水無痕,還要再搞玉山計畫嗎?(資料照/顏麟宇攝)

其實我們的學術審查問題還不僅止於誠信問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前身)每年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部分計畫主持人同時身兼多項計畫主持人,逾越法令規定,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01年3月15日還通過監委周陽山、馬以工、趙榮耀提案,糾正國科會。

是的!當前台灣學術界最大的敗筆之一就是學術審查問題。約莫20年前,台大教授黃光國教授曾經在報上發表一篇評論,標題大概是「中華民國學術審查制度誰來審?」事到如今,境況依舊,不是嗎?

放眼四周(包括在地的與全球的),我們的環境(學術的與非學術的)變化多麼劇烈,試問科技部或教育部的學術審查制度曾經認真檢討過嗎?始終看似匿名,其實大家心知肚明;看似透明,其實「敵暗我明」;「大哥(學閥)」吃香喝辣,「小弟」嗷嗷待哺,還被「ㄎㄨㄟ」說「少壯不努力」,情何以堪?

試問如此的學術審查制度,叫台灣真正有學術研究實力的人才如何「出得來」?叫台灣的學術發展如何創新與突破?又如何能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中突破重圍?

沒錯!玉山學者計畫的成敗關鍵因素就在學術審查機制。連日來學界的相關討論,「杞人憂天」了嗎?一點也不!

再從計畫評估角度論,如此重大計畫案,事前即使沒有評估或評估無法保證滴水不漏,至少也該有事後的評估機制吧!重點是台灣高教甚或教育資源就這麼多,「玉山計畫」用掉56億,其他高教發展事項甚或中小學教育發展需求怎麼辦呢?

總之,多年來台灣學術發展的困境,與其說是資源不足,不如說是資源「虛擲」;台灣學術環境或條件問題,與其說是待遇留不住人才,不如說學術發展「問題叢叢」使然(例如學術審查過程問題)!

面對國內外高教競爭環境,教育部是看到了我們的「某些」問題,因此擬定的「玉山計畫」面對問題的「用意」也很良善;問題是欠缺「精確的問題診斷」,開出來的「處方」勢必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審查」我們的「學術審查制度」,此其時矣!欠缺效能的現有學術審查機制不改革,「玉山計畫」攬才與留才的終極目標(例如提高國際競爭力)終將流於空談,是耶非耶?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相關報導
風評:加碼搶救!喚得回頂尖學者嗎?這樣的年金改革還可謂成功嗎?
周平觀點:大學校長的道德水準 今與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