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 你我都可能為失智候選人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根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失智人口已從每4秒增加1人提高到每3秒多1人,顯示失智症來勢洶洶,儼然是下一個世紀之病。

而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快速增加,依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盛行率及人口數推估,2017年台灣失智症人口逾27萬人,亦即每100人有1人失智。未來45年,台灣失智人口平均每天增加35人,每40分鐘增加1人。

每個人都可能是失智症候選人,研究發現,逾80歲有2成會罹病,90歲更高達5成,而患者早在30、40歲時,異常的蛋白質就已開始在腦內沉積!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每個人退化時間不一定,但許多人不了解正常老化與失智症的差別,常等到家中長輩已成為中重度失智症才就醫,早已錯過治療黃金期,非常可惜。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蔡佳芬建議,時常注意家中長輩狀況,如果發現有失智症疑慮,請盡早就醫,檢測是否罹患失智症。因失智症病程像是一個拋物線,若是完全不用藥,患者狀況會像下墜球般快速掉落,使病程快速進展至中重度;而用藥者,則可將這顆球拋得遠一點,延緩其病程進展及退化速度。醫學上的意義,在於能降低照護者負擔、社會的支出及患者本身生活品質都是有幫助的。

★失智症病程進展★

之所以要了解患者罹患之類型,是因為不同類型,腦部受傷區域不同,出現的狀況也會有所差異,理解後,對於學習照護技巧上有所助益。失智症可分為兩大類: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而退化性失智症又分成三類。患者會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同時存在,又稱為混和型。

阿茲海默症失智症

病因:腦神經纖維纏結和類澱粉斑塊沉積,造成腦部退化萎縮。約占失智症患者5至6成,多在65歲以後發生,常見於女性。

主要症狀:早期會出現近期記憶力衰退,常忘東忘西,之後再逐漸影響腦部其他功能,臨床病程約8至10年。

額顳葉型失智症

病因:掌管理性的前額葉,及掌管聽覺和語言理解的側顳葉,逐漸萎縮。致病原因目前不明,平均好發年齡是50歲後、70歲前即發病。

主要症狀:認知功能尚可的早期就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喪失,常有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出現,或明顯的語言障礙。

路易氏體失智症

病因:第二常見的失智症,約佔10-15%。通常在腦部的某些特定區域可找到異常的路易氏體 (Lewy-Bodies) 沉積。

主要症狀:思考變慢、注意力下降等認知功能障礙外,早期就可能伴隨肢體僵硬、手抖、步態不穩、跌倒等如巴金森氏的症狀;此外伴隨明顯的精神症狀,如視和聽幻覺、疑心妄想等。

血管性失智症

病因: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

主要症狀:認知功能退化狀況與腦血管病變而定,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憂鬱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