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白內障 全民作夥來護眼

中國時報【葉書宏╱新北報導】 台灣罹患白內障人口逐年攀升,工商時報文化基金會及中國時報等單位共同舉辦中時368健康講座,邀請永和大學眼科院長鍾珮禎、基隆長庚眼科醫師孫啟欽分享白內障的形成、治療及保健,吸引不少民眾到場聆聽,學習正確的護眼觀念。 白內障是銀髮族常見的眼疾,更是排名第一的眼科手術,台灣近視人口比例傲視全球,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人口更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高度近視患者易罹患早發性白內障,近年來白內障患者出現年齡層下降的趨勢。 昨日活動由工商時報文化基金會及中國時報、愛爾康大藥廠、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台灣全人照顧協會、國立台灣圖書館等共同舉辦,吸引不少家庭扶老攜幼報名參加,透過醫師分享及問答方式,讓民眾更加了解白內障。 鍾珮禎表示,台灣白內障患者90%超過55歲,主要發生原因有老年、外傷、代謝、藥物、併發及先天等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老年化。 目前人工水晶體可分為健保給付與自費2種,一般健保給付人工水晶體雖可達到術後視力改善的效果,不過在功能上比較單一,屬球面人工水晶體,觀看物品周變易有變形、失真等情形;自費的高階人工水晶體的功能多元,從非球面、矯正老花或散光,甚至整合球面所有功能。 鍾珮禎說,長期處於藍光環境下容易傷害視網膜,最新人工水晶體也有具過濾藍光的新選擇,讓白內障者患者多了另一個功能選擇。 近年來白內障手術技術進步很大,改採無刀飛秒雷射白內障前置手術,鍾珮禎說,若是角膜有結疤、前房發炎出血、瞳孔無散瞳或末期青光眼病人等,則不適合此手術。 鍾珮禎強調,每個人的視力與體質狀況不同,建議還是讓專業醫師進行詳細檢查及評估,並充分討論生活型態後及考量患者對於術後視力的期待,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及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