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裝心律調節器? 醫師提醒1行為進出海關更安心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疫情趨緩,許多出國旅遊人數明顯變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鍾偉信表示,裝置節律器(心律調節器)或去顫器的民眾在進出海關時,務必攜帶節律器識別證,就可避免許多麻煩。


食藥署指出,心律是指心臟中一個節律點(又稱竇房結)發出的電脈衝,刺激心臟肌肉收縮、產生心跳。當節律點因為功能老化、心臟疾病或藥物使用不當而不再正常發出電脈衝時,很有可能產生心律不整的現象,合併讓人出現頭暈、疲勞、氣喘、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心律調節器又稱心臟節律器(Pacemaker),是一種電子裝置,目前分為植入式與體外式2種類型,但體外式心律調節器僅供暫時替代植入式心律調節器使用。一般植入於胸前皮下肌肉組織上,其電力及電流可產生間歇性電脈衝以刺激心臟,讓間歇性或持續性心律異常民眾逐漸恢復正常。當心跳太慢,產生不適症狀,或因其他特殊治療需要時,心律調節器立即傳送出電衝動至心臟,刺激心臟收縮。


一般來說,需要裝心律調節器的病友,包括:第3度完全房室傳導阻斷、有症狀的第2度房室傳導阻斷、病竇症候群、頸動脈竇暈厥症候群,以及經醫師評估裝置人工心律調節器,有助於改善病情者,如有症狀而藥物治療無效的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變患者。


▲裝置心律調節器後應注意事項。(資料來源/食藥署;圖/NOW健康製作)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兩千人接受永久性人工心律調節器,由健保局支付人工心律調節器給付金額9萬3833元,超過部分由病患自行負擔。如果裝置心律調節器,務必注意下列事項:


1.避免出入高電壓及強磁波的場所(如發電站或醫療場所之核磁共振儀等電磁設備)。


2.避免將行動電話放置在胸前口袋。


3.依照醫囑建議與指示,定期回診追蹤檢查,維持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


4.若出現發燒、胸悶、眩暈、疲倦、持續打嗝或呼吸短促等症狀,立即返院就醫。


同時也建議,每3至6個月回診1次,由心臟科醫師用電腦儀器評估,在心律調節器電力用罄前幾個月得到警訊,及時更換電電池,一般而言,心律調節器電池平均壽命約5至8年。


鍾偉信則提醒,裝置心律調節器的民眾在通過海關安檢時,將節律器識別證放在胸前,如此一來,安檢人員會根據當地機場的設施導引至安全地方進行檢查,如果沒有相關識別證,可向醫師諮詢。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首重呼吸道保健! 醫曝居家防過敏原1環節不可少
▸嗆到、噎到如何救?圖解哈姆立克法 緊急時自救、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