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健保給付 才能紓解急診壅塞

林口長庚急診部主任陳日昌表示,民眾的就醫選擇受制度影響,因此若要落實轉診制度以紓解急診壅塞,仍須從修改法規或健保給付著手。(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急診壅塞是因為患者等不到病床,而雙向轉診,特別是醫學中心轉往區域或地區醫院的『下轉』機制失靈所致。」林口長庚急診部主任陳日昌受訪時表示,應由制度面或健保給付面規範轉診制度,而非現行的鼓勵方式,才有機會紓解急診壓力。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小醫院急診重症患者少,偏鄉缺乏轉診資源,更改給付未必一體適用。

「台灣的病床不是不夠,是醫學中心的病床已經滿了,民眾還一直想住進來,大醫院的急診室才會長年壅塞。」陳日昌說,「這正凸顯出國內醫院轉診與分級制度不明確的問題。」亞東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指出,該院每天平均有100名急診患者需要住院,「但我們每個月成功『說服』轉院的患者有多少?不到10個。」

【鼓勵難推動轉診】 蔡光超表示,轉診制度在患者有絕對權利拒絕的前提下,「實在太難推動了,衛福部也不應該用『鼓勵』或『評鑑』的方式,讓醫院去想辦法紓解急診壅塞。」健保署醫管組長林阿明認為,急診壅塞是累積多年的問題,「不會光靠單一方法來改善」,相關配套包括提高民眾急診部分負擔,提高對醫院重症診療的給付、鼓勵各級醫院合作等措施。

事實上,衛福部近年辦理「提升急診暨轉診品質計畫」,建立各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制度」及緊急傷、病患轉診網絡,已有全台181家急救責任醫院參加,組成25個轉診網絡;健保署也針對「上轉」或「平行轉診」提供各醫院每位患者1千點的給付獎勵,下轉則達2千點,並就醫院縮短急診患者進入加護病房、住院病房或離開醫院時間的成效給予獎勵。

【調整給付落實轉診】 「民眾的就醫選擇,會受到政策或制度極大影響。」陳日昌解釋,院方「建議」患者轉院,完全不具強制力,「就像不能硬性要求捷運乘客讓座一樣。」林阿明強調,健保不能剝奪民眾的就醫選擇權,現階段仍以鼓勵及輔導醫院為主。陳日昌指出,若重症患者非疑難雜症,後續治療明確,第一時間由醫學中心處理後,就應該有法規啟動轉診機制。

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表示,解決急診壅塞可能還是必須從健保給付及收費著手;蔡光超則舉例說明,若某些患者並沒有「非得」在醫學中心住院不可,卻不願意轉院,就必須提高部分負擔的自費金額,「否則在台灣就醫這麼方便,光靠鼓勵,實難健全轉診制度。」

「提高部分負擔基本上就是『以價制量』,未必是最佳辦法。」滕西華分析,醫學中心門診開立需部分負擔項目的比例最高,「民眾還是喜歡掛大醫院的門診啊!」而部分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鄉,若採全國一致的部分負擔標準,「請問患者要轉去哪裡?」她說,過去政府推動「急診輕症不給付」會失敗,除輕症不易認定外,就是因為小醫院急診重症患者少,「若不給付輕症,根本經營不下去。」

【由門診轉診做起】 滕西華指出,部分醫院急診患者等不到床位,是因為病房已被門診收治的患者住滿,因此在推動急診的雙向轉診制度前,或許應該先落實門診的雙向轉診,讓門診釋出床位。蔡光超直言,若政府沒有計畫加開醫院,則應增設床位,或收回其他醫院多餘的床位撥給急診壅塞醫院,「我並不是建議這麼做,而是必須要有某種制度上的改變,否則照這樣下去,壅塞問題還是無解。」

「醫師都說患者符合下轉條件卻不肯轉院,但院方或政府卻從未公布這類患者的『比例』。」滕西華認為,儘管條件認定困難,但衛福部應該要求各醫院提出統計,並釐清患者不肯轉院的原因,其他單位才能設法介入協助,例如社工可參與輔導患者及家屬,「能做的改善措施,絕對比『警告、呼籲、砍給付』這3招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