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Facebook上的顏文字反應:讓沉默的人更沉默、同溫層更難打破

文 /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在發表觀點前先閱讀完文章是好習慣,不過沒什麼人會這麼做,更糟的是,在我們還沒閱讀完Facebook上頭的文章之前,就已經有「顏文字反應」來左右我們的意見。 Facebook在2015年10月增加了除了讚(Like)之外的其他反應選項,包括大心(Love)、哈(Haha)、哇(Wow)、嗚(Sad)、怒(Angry),Facebo…

文 /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在發表觀點前先閱讀完文章是好習慣,不過沒什麼人會這麼做,更糟的是,在我們還沒閱讀完Facebook上頭的文章之前,就已經有「顏文字反應」來左右我們的意見。

Facebook在2015年10月增加了除了讚(Like)之外的其他反應選項,包括大心(Love)、哈(Haha)、哇(Wow)、嗚(Sad)、怒(Angry),Facebook給了使用者「讚」以外的選項來「表達」,似乎合情合理,加上這些表情還是會動的,推出後廣受使用者好評,表面上看來,使用者有了更多元的表達方式。

不過,這些看似充滿活力、實際上簡單到有些粗糙的表達方式正在影響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對某篇文章,甚至某項議題的看法。

早在2014年就有大約三分之二(64%)美國成年人使用Facebook,其中一半主要使用該平台來獲取新聞資訊。雖然當時Facebook還不願承認自己是媒體,而只是一個「單純的社群平台」罷了,直到近日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通俄門」事件爆發時,才證明了Facebook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巨大,該平台上流竄的各式「假新聞」、「假議題」、「假資訊」早就已經深入每個用戶的手機,佔據我們的視線,卻讓使用者深信不疑,同時讓「有心者」輕易左右政治議題的風向,成了加深意識形態分歧的工具。

【匯流新聞網】祖克柏道歉了 但Facebook也真的需要改變了

Facebook演算法的強大人人都知道,它會根據你的按讚習慣、停留時間、與其他用戶的互動等行為分析使用者的喜好,藉此讓使用者對Facebook依賴更深,並且逐漸構成同溫層,影響我們在每個議題中的立場,同時,它也造就諸多的意見領袖,我們時常閱讀那些人發表的觀點、剖析的時事,並且只剩下按讚(或按怒、哈)或者分享到自己的動態牆上來表達意見,而通常分享到自己動態牆上的那則貼文,只會留下簡短一句話,或者什麼都沒有。

當我們在Facebook上看見某件爭議性極大的新聞時,絕大部分使用者不會選擇在公開的環境(留言評論區)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當自己的意見可能與大部分人的「反應」不同時。各位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看到出現在貼文下方的前三種顏文字反應時,通常會選擇相同的表情,當你留下不同的表情符號反應,輕則被其他使用者視為白目(「例如你會看到其他人留言:按『哈』的是什麼情形?手滑嗎?」)。更為嚴重的是,在某項議題抱持與大部分人相反意見並在下方留言時,除了從理性筆戰,到非理性的言語攻擊、對交換觀點意見毫無幫助的相互謾罵之外,更甚者還會遭到肉搜、洗版等洗禮,在台灣,這項議題可能是廢死/反廢死、廢核/擁核、或者統獨相關議題,當某件社會事件爆發時,大部分人迅速站成勢不兩立的隊伍(別擔心,即使你不站任何一方,也會遭到他人質疑),為此退讚、退追蹤、解除/封鎖好友,更是時有耳聞,同溫層因此變得更厚、更難以打破,這也是為什麼前些日子,「沉默的多數」(The Great Silent Majority)一詞會在台灣被炒得沸沸揚揚的。

好萊塢電影公司曾經指責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讓他們精心製作的大片票房不佳,他們雖然同時也承認來自Netflix和亞馬遜(Amazon)的競爭是部分原因,但劍指評論網站的行為仍引起注意。

爛番茄存在已久,近日的地位日益增加,今年5月份爛番茄網站有超過1360萬名獨立訪客,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2%。爛番茄與全球超過3000名評論家、部落客、YouTuber合作。好萊塢的抱怨者指出,單是把電影分成「腐爛」(rotten)與「新鮮」(fresh)實在太過粗暴簡略,好像在看了爛番茄的評論之後,還去看被評為腐爛的電影是一件很愚蠢、很浪費錢的事。

人們會尋求意見領袖、評論家、專家的意見與看法很正常,千百年來都是如此,Facebook的CEO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曾在遭到質疑間接將川普送入白宮時大聲喊冤,表示Facebook只是一個「為所有想法運行的平台」,但他隨後的道歉卻也證明了Facebook真的需要改變。

當然,Facebook不可能不斷增加顏文字反應,但就如同這項設計的初衷,多增加的表情符號反應,只是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當學者、科幻作品作家談論到人工智慧與人類最大的不同,往往就在於我們擁有感情,還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意見,而機器卻無法做到這點。我們必須記得,無論是自己或是他人,都不該也不會只擁有簡簡單單的6種反應與感情,我們的每個想法都是多采多姿、各自不同的,最後,它們也值得被尊重與看見。

參考來源:forbes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網】廣告現漏洞、假新聞流竄 Facebook過度依賴演算法惹一身腥
【匯流新聞網】夏洛茨維爾事件爆發之後 社群媒體如何攜手應對仇恨言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