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劃設38%保留區保護黑面琵鷺及小燕鷗,做為開發台南市鹽田的案例

文/翁義聰

韋能能源預定開發的台南鹽田光電區,主要位於將軍漚汪大排的南北兩側,許多人認為北區內有3至5隻的保育類水鳥棲息度冬。但個人觀察這裡的濕地水文:冬季吹北風時,北區內的有機碎屑容易順著潮汐流入大排,可提供的食物相對少;而南區若成為有潮汐棲地,則歷經約一個月漂浮期的螃蟹小苗與有機碎屑,容易藉由北風與潮汐的驅動力傳送至靠近南26道路旁的下風處,成為慮食性的琵嘴鷸與吃螃蟹的諾氏鷸的食物。保護區的選定原則有如:「江湖一點訣,講破沒一角」 (講出來了就沒價值) 。這一點也是個人強力建議生態保留區設在南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議韋能能源留設的生態保留區83公頃(38%),要設在漚汪大排與南26道路之間是比較好的方案,這裡也是許多賞鳥人容易到達觀賞的位置。

基於交通的方便性,建議政府與廠商創造一個兼具生態保育、休閒旅遊、以及科普教育的園區。也可做為政府與環團處理接踵而來的開發的原則,也是對生態環團展示誠意的示範。

2001年6月19日,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曾與許添財前立委在立法院召開「劃設部分七股鹽場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公聽會,惜因濱南開發案而無結果(參見台灣濕地第26期)。20年了,這個奇異的想像竟還沒被繁忙的工作澆熄。

政治經濟學家赫胥曼曾說:「不是外在條件的阻攔,讓改變不可能。而是想像的貧乏,讓實踐的選項不存在。」如今順著太陽光電的發展,想像中劃設生態保育區的意念已再啟動;建請關心黑面琵鷺保育的人士一起支持、攜手推動,讓想像成為這場爭論的選項;當然,最好也能讓想像成真。將軍鹽田生態保留區的規劃內容大致如下:

新設水閘門:生態保留區預定區目前是靠漁民私埋的塑膠涵管進出水,所以建議於漚汪大排的南堤修建一座新的閘門,做為為生態保留區內控制水位之用。第一、能引入魚蝦蟹小苗及沙蠶等生物的功能,提供保育類黑面琵鷺、小燕鷗、諾氏鷸及琵嘴鷸等水鳥的食物,第二、能靠退潮降低保留區內的水深提供小型水鳥覓食。閘門開口高度,需高於冬天的最高水位,以利引入浮游於水表層的豆仔魚(如鯔科的大鱗龜鮻) 也能進入棲地。

圖:第1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黑面琵鷺於淺水灘覓食。(翁義聰攝)

小燕鷗繁殖水中島:保留區內為第2級珍貴稀有的小燕鷗設置一座水中島,主要目的為提供集體營巢育雛的小燕鷗繁殖區;當然在這裡東方環頸鴴、高蹺鴴、燕鴴等鳥類也能前來繁殖共用。水中島面積約1公頃即可,高程約略高過南26道路旁之排水溝水泥高程5公分,水中島之頂部不需很平整但需鋪設5公分厚之碎石,碎石大小在0.5至1公分,周圍需設固定護坡,坡度約1:2。

圖: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小燕鷗的幼鳥。(翁義聰攝)

防風林擋北風:建議於漚汪大排南堤的預定線邊緣,設置五條低於1公尺高之土堤,並種植防風林,種植的種類以土沉香、紅海欖、欖李等耐微鹹海水的植物為主。因海茄苳侵略性較高,不適合此一供小型水鳥覓食之淺泥灘地,故建議不要種植。維修通道東側保留區之北側已有光電板做阻隔則不需特別密集之防風林,以欖李為主即可。

擋風牆與湯盤狀泥灘地:水中島及水閘門之間應設置一彎月型長約150公尺、高2公尺高之土堤,做為第二道擋風牆,提供度冬水鳥避風,土堤兩側適度進行護坡,減緩沖蝕速度。彎月土堤與水中島之間設計一處約1至2公頃大小,低於既有棲地高程5至15公分深的「湯盤狀泥灘」,退潮時可使小魚留在其中,提供黑面琵鷺覓食場域。

綠色植栽:生態保留區南側(南26)及東側(既有台電光電案場)圍籬內側可種植欖李、苦楝、土沉香等植物,維修通道兩側較高處可種植少量土沉香或大葉欖仁。工作站四周可使用客土,以利植栽生長。

維修通道:原運鹽舊鐵路約有15至20公尺寬,將於此舊鐵道中間範圍設置一條貫穿保留區南北的10米寬維修通道。維修通道需設置二或三處連通東西兩側保留區之水泥涵管,並加設大理石隔閘板以控制水位(比較重,可避免被颱風雨飄走),涵管直徑應為60公分至1公尺,涵管埋設底部應於附近泥灘土地高程約10公分。

生態工作站:考量未來生態監測人員進出保留之方便性,建議設置於林南26道路旁,靠舊鐵道東側之位置。生態工作站含其周邊設施約占1分地,其功能性設施除水電外,還需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工具間、廁所。以及供檢測人員清洗的淋浴設施等。

施工期:案場於取得施工許可後,生態保留區即先開工,且先設立圍籬。圍籬須注意與地面距離不可過大以避免附近流浪狗等獵食性動物進入生態保留區內。本案全部租地面積約216公頃,生態保留區範圍面積約為83公頃,即生態保留區佔全區面積之38%。生態保留區於用地變更程序中先變更為「生態保護用地」,並於併網後持續推動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或野生動物保護區」,使能成為台灣西南沿海生態廊道的一環。

想像,讓我們有許多選項;堅持,讓我們美夢成真!

(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退休教授,現任台灣濕地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