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治歸政治,財政歸財政吧! --務實看待外籍生及陸生納保問題

作者:吳宗憲 (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曾任陸委會文教處副研究員)

政府於2011年起,開始有限度地允許陸生來台就讀大學,但由於種種政治因素考量,政策上並不允許陸生參加健保。

嗣後,彼時國民黨執政的行政院,考慮到人道因素,可能也參雜著泛藍認同政治的考量,於2012年提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希望能夠將陸生比照外籍生及僑生的納保標準,保費每月自付六成(749新台幣),政府補助的保費,則直接進入健保基金,額度佔補助四成(500新台幣)。

但是這樣的政策方向,一直受到彼時民進黨在立院的反彈,表面上,其反彈理由大致是,此政策調整,將使台灣本已入不敷出的健保負擔更是雪上加霜,但恐怕實際上,在背後沒說出口的是,也是泛綠認同政治的考量。

最後,這項爭議性的政策,在2016年終於由蔡英文總統在執政決策協調會中裁示,未來陸生,將比照僑生、外籍生一樣納入健保體系,統一月繳1249元。

並積極將希望這項政策,透過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也因此,最近在野兩黨又為了此修正案開始展開攻防。

筆者認為,針對此項涉及文教及保險專業的政策,藍綠大可以放下認同政治的算計,回過頭由專業的角度來思考政策方案的設計。

台灣現今財政狀況已不如以往,除掉去年以來,各種提高年金繳費額度所引起的爭議不說,即便是較穩定的全民健保財政,健保費的繳納額度,也因為入不敷出的窘境,而有各種調升保費的倡議,包括無職業無收入人口(包括失業者)需要繳納保費的修正,長年旅居國外僑民濫用健保的防堵等等,再再都顯示了解決全民健保,因為收支不平衡產生的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

值此時刻,政府實在沒有太多的本錢,堅持以人道或者促進國際(兩岸)交流等理想化的理由,給予國際友人太多的補助,相反地,各個地區來到台灣交流的學生,理解到台灣財政的困難,只要維持公平合理的機制,相信也不會給予我方太多責難。

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政府的陸生納保政策,大方向是正確的。

首先,行政院能夠不再陷入過去泛綠陣營,刻意將陸生排除於外籍生之外的泥淖,從人道角度考量外地學生在台的醫療需求,這是一種進步,畢竟,學生或有國籍地區的不同,但從繳費的義務與醫療權利上來看,兩者不應當區分。

其次,考慮到台灣入不敷出的全民健保財政狀況,而將在台外籍生比照陸生,提高其健保的自費額度,也是務實的表現,面對窘迫的財政,打腫臉充胖子大可不必。

最後,政府考量到對國際友人的信用,以及政策可行性,將外國學生全額繳費的規定,自法律通過後生效,以不溯既往的原則,保護既有受四成保費補助的外籍學生,也保有政策的彈性。

但是,針對目前行政院的修正案,筆者仍對其中一部分有調整建議,據相關報導指稱,衛福部統計數據發現,過去港澳僑外生以每月749元保費納保時,因年輕人的醫療資源使用平均低於中老年人,因此反而產生了挹注健保基金的未預期效果,舉例來說,2015年約有3萬名境外生納保,自付保費收入約2億元,扣除當年醫療支出後,還盈餘1億元挹注健保基金。

的確,誠如前文所述,行政院可因財政拮据因素,而主張外籍學生全額支付保險費用,但若因財政拮据,而需要反過頭來,透過健保支付制度而大佔外國友人便宜,也嫌小家子氣。

對此,筆者建議,政府或許未來針對外籍學生可以採取動態平衡的收取方式,制度實施之初,基於收支的不確定性,或可高收費用,以應未來變動,但試行經年後,若發現確有超收事實,就必須依據實際收支狀況,調降渠等保費,以財務平衡作為基本原則。

總之,就讓政治歸政治,財政歸財政,讓外籍生納保問題以專業方式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