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錯失焦慮」成效顯著!3 招驅動 FOMO 心理,優化網站轉化率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天花上好幾個小時滑手機、看 Instagram、Facebook,想知道周遭人生活得如何?滑著滑著發現大家的社群媒體頁面充滿著和朋友開心聚餐、出國玩、或到網美咖啡廳品嚐美食等,似乎除了自己之外的每個人都體驗著各式活動,過著充實的生活。

網路充斥著各式新商品與體驗,引起自己深怕落後於他人的心理,刺激我們也去做一些相仿的行為,以令自己更好的融入周圍團體,感到安心。瞄準這種「渴望與大家相似」的普遍想法,FOMO 行銷愈發盛行。

「Fear of Missing Out」,顧名思義是指大眾害怕錯過的焦慮心理,將其運用在行銷活動上,就是在宣傳活動時營造出一種普遍感、以及時間的緊迫,促使他們立即採取行動,以免錯過這次的活動、商品、週年慶等,才能跟上流行或避免錯過划算的優惠。

加入時間、商品數量限制,促進消費者迅速採取行動

根據數位媒體平台 Mashable 的報告,56% 的人從社交媒體體驗到 FOMO 的情緒,且近六成的人因此在短短 24 小時內購買了相關商品。平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 KOL、奈米網紅,甚至僅是數千數百人追蹤的周遭朋友,有時也可在他們的社群看到幫忙宣傳的貼文,像是大學 T、後背包、評價保養品等,這種愈是貼近身邊、愈親近的人所帶來的效應將更顯著。

綜觀外媒觀點,對於如此深入客群的行銷方式,可以發現大多數人在看待如何將之運用在行銷、廣告上有高度共識:

1. 設定時間限制

除了雙十打折、情人節、聖誕節等特殊節日以外,各大電商平台節慶促銷、百貨週年慶都能看到「48 小時內下單免運費」、「10/31 23:00 前享萬聖節優惠 9 折」,加入時間限制,讓消費者無暇過多糾結價錢、比價,或是到底需不需要這些酷東西,甚至是大膽地提供一次性優惠,使用彈出視窗「確認是否退出」,接收到訊息的人只有於當下註冊、加入會員並開始購物才能抓住一次性的機會。如法國保養品品牌 Sephora 加入「僅限今天」字樣,還進一步提供訂閱用戶免運,給忠誠顧客更優惠的價格。

2. 限量供應

限制商品數量,引起消費者擔心錯過的心情,像逛街時架上只剩最後一個商品,吸引力往往立刻翻倍,或是適合的衣服尺寸僅剩一件時也總是忍不住出手。如果在 Airbnb 訂住宿,輸入偏好條件後即會列出一長串名單顯示「同房型剩最後一間」、「有 3 人也在查看這個房源」。同樣,亞馬遜也在商品圖示直接標上剩餘件數,很多航空公司、旅遊業則傾向直接顯示剩餘比例。

同樣的做法不一定只限用在同一個商品,也可用在「同個品牌」,同樣品牌的五項商品有三項都早早售罄,即使其他兩種數量仍多,還是能輕易留下「容易被搶光」的印象。

3. 展現出商品的普遍與流行性

設計購物網站 Pinkoi 的商品名稱僅有兩項資訊── 價錢、以及特別以紅字標示的「113 人正準備購買」,直接告訴消費者,他們的商品多麽有人氣,再猶豫下去就要賣光了,跟逛街時看到大排長龍的餐廳,總是會下意識覺得一定很好吃,否則怎麼會吸引這麼多人願意排隊有異曲同工之效。

到這步 FOMO 行銷還沒完,當你因為好奇而點進商品頁面時,「被欣賞 6,813 次、已賣出 6 件商品、共 428 人收藏」,一個一個數字都在佐證商品多麽熱門,不買的話好像顯得不識貨,跟不上流行的步伐。

使用如社交通知軟體 TrustPulse ,在商品網站上加入彈出式視窗,顯示有誰也購買了同一項商品與服務、以及點進該網頁的消費者採取了什麼動作,把這些都化為真實數據呈現出來,甚至可以和社群媒體合作,將客戶名單與潛在消費者的聯絡人連繫起來,讓他們發現身邊的人也有在使用,大大提升產品可信度,同時也因為是熟識的人,更能引發 FOMO 的效果。

消費者每天接觸百千則新資訊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FOMO 能幫助品牌在眾多廣告中脫穎而出,第一眼就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無暇一個個進行比價,否則一被擱置就不免被更多訊息掩蓋,最後不了了之。

參考資料:SocialpilotCleverReachXara

更多報導
11 月購物大旺季來了!除了佈局國內,想跨足境外電商可以怎麼做?
週年慶促銷指南:購物檔期間消費者最在乎的是什麼?
百貨周年慶創佳績!周年慶的魅力在哪?購物狂歡後,實體零售的下一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