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學校?哈佛直升班? UWC 給臺灣教育的啟示

作者:劉政暉/Nuevaidee.新點子

哪一間「高中」的校友名單這麼神奇,有荷蘭國王、英國皇室成員、波札那總統、渣打銀行總裁、加拿大航空總裁、諾基亞前總裁,還有香港歌手莫文蔚與北韓「金氏家族」金正男的兒子⋯⋯校友國籍遍及全球逾百個國家;歷任主席更包括英國蒙巴頓伯爵、查爾斯王子、約旦努爾王后與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榮譽主席)?

答案是有「全球最國際化高中」之稱的 UWC ──世界聯合學院。

UWC 全名為 United World Colleges ,它是一所針對 16 - 18 歲學生,提供兩年制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的教育機構,目前在全球共擁有 17 間分校。

這間曾被華裔名人宗毓華譽為「全球教育界 10 個最成功範例之一」(註)的實驗性國際中學(相當於台灣的高中),招生方式也相當特別:首先在學生國籍上,除分校所在地各自不同的「保障名額比例」(如加拿大分校保障 25% 當地學生入學比例)外,其餘學生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並不以具當地中學學歷者為限。此外,各分校(詳見下文)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核心理念,並以此招收適才適性的學生,成績並非唯一標準。

UWC 每年在全球招收逾百個國籍(159)、超過 3 千名的 16 - 18 歲學生(相當於台灣的高二到高三)學生,錄取率在激烈競爭下,僅有約 5 %。目前, UWC 在台灣並未設立分校,但自 2016 學年度起設有臺灣理事會,陸續徵選推薦了三個梯次的台灣學生。

號稱「小聯合國」的 UWC 已經有 50 多年歷史,但由於臺灣大眾相對來說較不熟悉,因此往往有人將之與「國際貴族學校」畫上等號,甚至有所謂「哈佛(常春藤)直升班」的說法。

但事實上,儘管確實有許多皇室成員、各國政要與外交官子弟就讀 UWC ,為了達成教育改革、多元性、國際化、促進世界和平等創校宗旨,校方招生並不限於特定階級、甚至會刻意「打散」就學者的身份與國籍,以促進跨領域、跨文化的交流。此外該校亦設有許多獎學金與助學方案,為數不少的清寒子弟、原住民、甚至難民們,都有機會獲得全額獎學金,一同成為 UWC 的學生。

擁有眾多知名校友,在國際上頗有知名度的 UWC ,是否真的如此美好?

以下從個人作為一個臺灣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為讀者朋友們介紹這間特別的學校。更藉此機會,反思我國教育的發展現況:

「國際化」不是用喊的,而是用「做」的

全世界第一所 UWC ,由德國教育家卻特.韓恩(Kurt Hahn)在冷戰期間成立於英國,旨在透過中學教育時即開始的國際化教育與交流,促進世界和平。

之後陸續成立的新加坡、加拿大、史瓦帝尼(舊名為史瓦濟蘭)、美國、義大利、香港、挪威、印度、哥斯大黎加、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荷蘭、德國、亞美尼亞、中國、泰國到日本等分校,則分別依照該地區需要或發展目標,從戰爭之傷痛和解、人道援助與關懷、對愛滋病提出解方、海洋保護、青年創業與社區服務⋯⋯等,作為各分校自己的創校理念。

在招生上,來自 159 個國家 / 地區的招生理事會(National Committees)也會綜合考量各國學生的條件、潛能,與各分校的發展目標,協助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分校。

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分校為例,這間位於 90 年代南斯拉夫戰爭熱點──莫斯塔爾(Mostar) 的分校,學生大多為當年發生衝突的基督教與穆斯林後裔。校方希望從開放的校風到充足的思辨與討論過程,讓這群未來領袖們,能攜手讓「和平」與隨之而來的「和解」,終將降臨這塊土地。而在中國常熟的分校,更被畢業校友封作「中國境內,唯一能自在地揮舞中華民國(臺灣)國旗的地方。」

另外,擁有官方唯一授權,守護知名的「瑞斯礁岩(Race Rocks) 生態保護區」,並以此作為分校經營目標之一的加拿大皮爾森分校, 2018 年的新生共有 100 人,除了 25% 保障加拿大當地人的名額外,其餘學生分別來自世界 90 個國家,又因其校地位於加拿大第一民族(First Nation)傳統領地內,部分加拿大當地學生都有著原住民背景。

另一方面,德國分校的 200 多位學生,竟是來自 100 個國家。可想而知,在 UWC 的課堂中,隨時都有無數跨文化、跨領域,但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火花在發生著!

根據個人觀察與實際接觸經驗, UWC 謹守創立理念,從學生背景的挑選,到教師與學校團隊的組建,全方面地具備了國際競合力與跨文化的能力。而其對弱勢學生提供相對應的經濟支援、到校適應挑戰之協助,也在在讓 UWC 在高中課程國際化的成就上鶴立雞群──

UWC 想要的學生特質為何?

我所服務的臺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在 2018 年,有兩位學生分別獲得「加拿大 UWC 皮爾森學院」與「德國 UWC 羅伯特.博世學院」的獎學金,而得以前往就讀。在與其他師長,共同陪伴他們經歷漫長的申請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兩人有著精彩的背景與鮮明的人格特質,在此與大家分享:

錄取加拿大皮爾森學院的玟君,除從小就陪著脊椎損傷的家人,參與了各式為殘障者爭取權益的活動外,在班上成績更是優異,還擔任了「臺東舞展」的總召。體內留著卑南族血液的她,對其傳統樂舞的深刻體認、復興使命與表演能力,展現了允文允武的全方面能力。加拿大分校在錄取她後就表示,他們盼望玟君除了能讓校園更加多元外,也期盼她能將 UWC 的養分與經驗帶回臺灣。

而在德國展開新生活的子宸,過去就參與了多項學校的事務,擔任學生會會長的他,對於身處臺東的移工之生活的改善更是不遺餘力,從「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的設立,到「移工中文課」的教學投入,其自發性與認真程度,都讓身邊的人們動容。

仔細觀察,玟君與子宸兩人都有著外向的人格特質,也能以英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年方 17 、 18 歲的兩人,更對「讓臺灣社會更好、進而讓世界更好」一事,已將夢想實際地化為行動,成為自己想看見的「改變」。

今年六月,玟君邀請了 UWC 印度馬辛德拉學院的兩位臺、日學長姐,到她的部落旅行,我也主動地找機會與他們聊聊。席間兩位學生自信且得宜的應答不在話下,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討論到究竟 UWC 印度分校「有無」讓印度變好一事時,兩人分別以親身走入印度同學家之觀察、與 MIT 學者所著的《窮人經濟學》一書之理論交相做出激辯。

後來雖未達成共識,但能感受到他們彼此間惺惺相惜的尊重之情。這些能力與態度,想必也是 UWC 所高度重視的。

UWC 給臺灣的啟示與提醒

首先,由 UWC 所採用、且被許多北美大學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十分類似「大一先修課程」,教學內容多半以大一教科書為內容主體,加上其內部獎學金的支援,已讓許多成績優異的 UWC 畢業生,獲得直接進入如哈佛等美國名校就讀的機會。(這也是所謂「哈佛直升班」說法的由來)

但當這股 IB 風潮吹進臺灣後,多數人僅看到它如同「進入美國大學」的直達電梯,卻忽略了我們在「升學」與「考試導向」的思維都未調整之下,即便某校的教師都具備了 IB 資格,臺灣的高中難道就能變得更加「國際化」嗎?

再者,即便臺灣學生因為 IB 課程,最終順利地進入北美知名大學,難道就代表他們的人生將一帆風順嗎?這些問題,都得在我們迫切地「學習」、「效法」 UWC 前想清楚。

不過,「成也 IB 、敗也 IB 」,單就統計數字看來,多數的 UWC 畢業生確實大多直接、或在一年後進入美國名校就讀,然而就在這個連 Apple 、 Google 與 IBM 都表示,他們其實不在意員工是否是大學畢業的時代,進入 UWC 也可能就像進入了另一條「安穩」的道路。學子們是否能夠不受大環境影響、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這點也還有待商榷。

另外,發展目標鮮明的每一間 UWC 分校,集結全校教職員之力,引導著學生往他們的理想前進。可是,如果學生進入後「改變」了自己的志向,還能否獲得相對應的支援或協助呢?

由此可知,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完美」的學校。身為教育工作者,時時保持開放、自我覺察、虛心學習、嘗試帶著孩子看長與看遠,仍是教育場域中不變的真理。

需強化的教學與學習「理想性」

不過無論如何, UWC 為崇高理想奮鬥的「精神」,還是十分值得臺灣的教育工作者學習──我們除了需要對自己擁有更高的期許外,更得盡快跟上世界的腳步,將教學目標真正從「讓孩子進入名校」快快轉為「培養孩子成為讓世界更好的一股力量」。

對於臺灣學子來說,在當前國家外交受挫、政治人物與產業、利益團體普遍缺乏遠見的這一刻, UWC 確實提供了一個對異國求學懷抱夢想、想改變社會、改變臺灣甚至改變世界的臺灣學子,追求夢想的好機會。還有夢的年輕人,不妨多方了解,把握機會!

更期待未來的臺灣,對於教育,能夠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全世界最國際化的高中」來了:貴族學校?哈佛直升班? UWC 給臺灣教育的啟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錄取臺大卻選擇「重讀高中」──北一女數理資優生:我要走出自己的路
部落女孩的奮鬥路:毅然走過痛失親人、校園霸凌陰影,她如今被多所美國大學錄取

作者簡介:

劉政暉,曾赴德國、印度、澳洲留學,擁有兩個商學碩士,足跡達世界六十餘國,闖蕩企業、政府被當成外星人,終於在南太平洋漂浪後決定投身教育,目前蹲點台東。計劃用不同於以往的觀點,衝撞傳統的觀念,激起新生代無界限的想像。曾出版《學校最該教什麼》、《魔幻中南美》、《追隨澤木耕太郎的足跡:屬於我的歐亞特急》三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