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值效應 人民幣入籃1年 全球使用量萎縮16%

工商時報【黃欣╱綜合報導】 人民幣進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已滿1年,並於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據統計,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後使用量不增反減,加上近期的大幅貶值,都讓中國官方大力推動的人民幣國際化受挫。 人民幣「入籃」僅1年,但全球使用量正在萎縮。中國人民銀行統計顯示,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貿易從2010年的0%激增到2015年的26%,但之後不增反減,腰斬將近一半。今年前9個月,跨境人民幣支付較去年下降16%,反映人民幣在貿易和跨境投資方面使用率下降。 報導稱,人民幣在匯市交易增加也被證明是短暫的。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2013年人民幣為第9大交易貨幣,比2010年上升7位。之後這個排名幾乎沒有變動,今年的最新統計裡,人民幣微幅上升到第8位,使用量從2013年的2%增加到4%。 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統計中,人民幣在全球活躍度也同樣出現下降趨勢。SWIFT公布今年10月份人民幣的全球支付額從前月的第5名降至第6位,占比由2.03%下跌至1.67%。而在傳統的貿易金融領域,人民幣在全球的活躍度降至第3名,占比4.61%,已被歐元反超。 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減少,分析指主要源於對人民幣續貶的預期,以及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中國經濟增長已創下逾20多年的新低,人民幣兌美元經過10年的穩定升值後,在2014年初達到高峰,此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至今已累計下跌13%。 報導指出,如果不是人行堅強捍守匯價,最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跌幅會更加劇烈。人行從今年以來不斷拋售美元以支持人民幣匯價,這也導致中國外匯存底減少了25%,至今年11月末,已降至3.05兆美元、5年新低。 報導並稱,中國從2015年7月開始大力干預國內持續大跌的股市,並且在之後放寬外資進入金融市場,同時收緊資本流出。對此康乃爾大學中國金融專家、前IMF中國處處長普拉薩德(Eswar S. Prasad)稱,中國官方試圖管理人民幣匯率,同時允許更自由的跨境資本流動的做法,顯然已達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