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揭露平價時尚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揭露平價時尚

人。動物。時代誌:《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揭露平價時尚 ■黃宗潔 我們很在意自己吃進了什麼,「食物里程」的概念也逐漸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服飾里程」卻較少被提及和思考。也因為如此,很少人知道自己外套或鞋子上圍的那一圈皮草,往往都是廉價的真皮草──而且還可能是透過活剝動物的方式所取得。如何將這個錯誤的傷害減到最低?《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作者提出的,就像慢活與慢食的概念:慎選衣著。 (上圖)《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圖/時報)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乍看之下這是個奇怪又沒有意義的問題,畢竟每個人的答案都不會一樣,甚至同一個人願意花在治裝上的費用也會因時而異。但事實上,這本以「揭露平價時尚」本質為目的的書,既不是為「高檔」時尚背書(坦白說,我最初是抱著這樣的疑心翻開這本書的),也不是以道德訴求的姿態要大家反省自己的浪費行徑,但看完之後,若能對消費行為造成的環境影響完全無動於衷,恐怕要有點自我催眠的功力才辦得到。 「反對平價時尚」確實像是非常「中產以上」的訴求,甚至帶點「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但本書作者伊莉莎白.克萊帶領消費者重新去思考的,其實是下面這個問題:曾幾何時,衣服已經變成一種「拋棄式商品」?大量平價時尚連鎖店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看待服飾的態度,隨著衣服價格的下滑,我們買衣服的決定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對於一件幾百塊的衣服,要是買回家之後立刻發現不合身、不喜歡或很難搭配,我們甚至不見得會拿去退換,反正沒有多大損失,於是「我們很難感受衣服越買越多與浪費之間的關連,或許是因為沒穿過的衣服不會像其他拋棄式商品一樣馬上被丟掉,只是這些衣服被堆積在衣櫥角落裡。」(p.154) 快速量產造成更多污染 這種「可能有一天還穿得到」的衣服越堆越多,終究在某一天,被默默放進資源回收箱。「我們卯起來買服飾又把它當成消耗品的態度,不但對環境帶來更多衝擊,也是無法永續發展的模式。」(p.8)這才是平價時尚最核心的問題──我們習於「快速時尚」的腳步,成衣生產的週期不再以季節更迭為期,而是隨時、每隔1、2週就會有「新鮮貨」上市。快速大量的生產、對商品低價格的要求,都讓消費者失去了對服飾「品質」的高期待,以「裝飾性」、「流行趨勢」為主要的購買目的,於是,無論我們承不承認,平價時尚的代價,就是衣服成了拋棄式商品。低價格背後的低成本,讓「血汗工廠」難以消失,快速量產的成衣工業,則讓環境污染與資源耗竭逐漸走向無法挽回的地步。 除此之外,克萊還殘酷地駁斥了我們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對於不想再穿的衣物,我們可不是隨意丟棄喔!而是送給慈善單位,流通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去了。她將這種心態稱為「衣服不夠穿的迷思」。事實是,還是有許多賣不掉、甚至連分解再利用都不行的廢棄衣物,最後只能當成垃圾掩埋掉。她直指「紡織業長期以來都不是對環境友善的產業」(p.159),製造布料纖維的過程從來就不環保,許多人造纖維無法分解還原也因此無法回收、種植棉花的過程會使用除草劑、皮革會有重金屬的危害、漂白與染色會造成水污染……,更別提本書未觸及到的皮草議題,也是在平價與快速時尚的推波助瀾之下,變得無所不在。 看到這裡,良心不安(或防衛心特別重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那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環境的污染啊,我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一樣是錯的?」但是,對環境議題的關切,如果一開始就以「全有」或「全無」來進行價值判斷,反而會阻斷了改變的可能。 反對平價時尚,並不意味著要向高價時尚靠攏。我始終覺得,「時尚」對當代消費者的洗腦模式,是以一種脫離現實環境的方式在運作的,平價高價皆然,時尚雜誌教育它的讀者,怎樣穿才跟得上時代,卻不會告訴你這些「跟上時代」的穿著可能是用什麼動物的毛皮、用什麼樣的手法取得的。我們很在意自己吃進了什麼,「食物里程」的概念也逐漸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服飾里程」卻較少被提及和思考。也因為如此,很少人知道自己外套或鞋子上圍的那一圈皮草,往往都是廉價的真皮草──而且還可能是透過活剝動物的方式取得。 正因為「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我們反而應該進一步去想,如何將這個錯誤的傷害減到最低?本書作者提出的,是一種看似最無效、最老生常談,但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案,那就是,將選擇權放回到每一個消費者的手上。就像慢活與慢食的概念,衣服也可以是「slow clothes」(本書譯為「慎選衣著」)。 消費者的選擇是有意義的 當我們開始「慎選衣著」,反而更能真正選擇適合自己的、合身的、品質好一些的衣物。事實上,我們原本就有這樣的判斷力,只是廉價速食的消費觀,讓很多人不再那麼在意這件事。只追求外觀好看的鞋子,很可能「連縫合都做得不紮實,鞋底很可能是用熱融膠做的」(p.167)我曾買過一雙不可思議的細帶小花涼鞋,在下雨時鞋底如洗衣粉融化般不停冒出一串又一串的泡泡,濕滑不堪的結果是根本寸步難行。當然,價錢與金額不見得必然成正比,本書想要強調的觀念,亦非追求貴價的商品,而是在可能範圍內選擇「可以更長壽的商品」。成衣產業「重量不重質」的方向,來自於消費者集體的選擇,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改變「拋棄式衣物」的態度,將會是對環境、對動物友善的開始。 極端一點地說,活著本身確實就是對環境的剝削,但更因為如此,對環境友善的行為實踐才更顯重要,你不需要因為自己身上穿著皮鞋,就覺得自己「不配談動保」,或是用諷刺的口吻指責別人「如果不能將關懷的面向推及線蟲或果蠅就叫做偽善」。我以為,當代的環境及動保運動之行為實踐,最大的前提來自於「嘗試理解每一個消費行為及選擇背後的代價與環境成本」,你還是可以穿著皮鞋,但向那些純粹為了裝飾性的理由就活剝兔子的殘酷皮草說不,這並不衝突,更非偽善,這是一個起點,是讓世界沉淪與消亡的速度慢一點點的可能。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圖說:西班牙平價服飾品牌ZARA,2011年11月5日在台北101購物中心開幕,一早民眾就在101大樓外排隊,等候開門營業。(圖文/中央社) 圖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011年2月15日公布中國獺兔飼養、剝皮影像,呼籲消費者重視動物的生存權,拒買任何皮草產製品。(圖文/本報資料室) 延伸閱讀 人。動物。時代誌:我的電影創作,是對貓咪的承諾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560 人。動物。時代誌〈巴里島的雞為什麼要過馬路?〉──談一種倫理的決定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