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伐「檜」種「杉」——日據時期錯誤的造林政策

冰河時期(Ice Age)的活化石:檜木

檜木是冰河時期(Ice Age,又稱「冰川期」或「冰河期)遺留下來的活化石,三千萬年前就出現於地球,目前全世界僅剩七種檜木,北美洲西海岸有三種(美國的羅生柏/美國檜、拿加遜扁柏/阿拉斯加黃衫、側葉扁柏/大西洋雪杉),日本有兩種(扁柏/黃檜、花柏/翠柏),臺灣有兩種。這些檜木均分布於海岸山脈濕潤多雨的區域。而兩種臺灣檜木(Taiwan Cypress)指的分別是──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e var. formosana)與紅檜(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其中扁柏多數生育於中北部中央山脈海拔1,300~2,800公尺之森林中,而紅檜為臺灣特有種,產於全島中央山脈海拔1,000~2,800公尺之森林中,這兩種樹經常混雜生成純林(註一)。

臺灣紅檜的俗名有:薄皮、松蘿、松梧。為常綠大喬木,毬果為橢圓形,因樹皮薄呈現淡紅褐色,所以被稱為紅檜,是亞洲東部體型最大的樹種,有「亞洲樹王」的稱號。像著名的阿里山神木群、拉拉山神木群、雪山神木群等都是紅檜。扁柏俗名有:黃檜、松蘿、厚殼仔,其外型特徵酷似紅檜,但其鱗片葉先端較鈍,毬果呈現圓球狀,樹皮較紅檜為厚,為臺灣的特有變種。

chiinananana:圖一:紅檜(阿里山香林神木)。(作者提供,取自《中文百科在線》)
chiinananana:圖一:紅檜(阿里山香林神木)。(作者提供,取自《中文百科在線》)

紅檜(阿里山香林神木)。(作者提供,取自《中文百科在線》)

臺灣中海拔的山地(1,600~2,400公尺)年平均雨量可達3,000~4,000公厘以上,非常適合檜木的生長,像阿里山、太平山、木瓜山、林田山、棲蘭山、大元山等地,早期都曾是檜木林的天下,即使遭到日本人的大量砍伐,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初期也必須靠出口檜木來賺取珍貴的外匯,但臺灣目前仍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原始檜木林。單單在棲蘭山的檜木林占地就超過8,000公頃,其中樹齡超過2,000年的檜木就至少有51棵,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檜木巨木群。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政府將此16公頃的坡地規畫為神木園區後,便依這批巨木的生長年代,以歷代古聖先賢、帝王將相及文武豪傑來命名(註二),其中被命名為「司馬遷」的紅檜(棲蘭5號神木),樹齡高達2,100多歲、而同樣為紅檜的「孔子」,樹齡更超過2,500歲。另外被命名的還有──秦始皇、宋太祖、明太祖、關公、岳飛等重要歷史人物。古木(巨木、神木)存在的意義,具有多方面科學實證價值,樹齡學不但可偵測早期氣候變遷,亦可藉之來找尋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歷史軌跡,例如人種遷徙與氣候、資源之間的關連性。甚至亦可用樹齡科學推斷地球磁力的變化情形、查驗炸藥試驗、空氣汚染、水文資料等等。而台灣地區最宜發展樹齡學的樹種,非(玉山)圓柏、檜木類莫屬(註三)。

chiinananana:圖二:觀霧入口五百年台灣扁柏。(作者提供,取自《旅遊王》)
chiinananana:圖二:觀霧入口五百年台灣扁柏。(作者提供,取自《旅遊王》)

觀霧入口五百年台灣扁柏。(作者提供,取自《旅遊王》)

傳統上日本人統稱日本本土的檜木為「Hinoki」,這也影響了臺灣人,把「Hinoki」當成了所有檜木樹種的名字。其實日本檜木有兩種────「花柏(與紅檜為近緣種)」與「扁柏(黃檜)」,而臺灣檜木則是「扁柏(黃檜)」與「紅檜」,兩地檜木的種類有些許差異。另外在名稱上日本與臺灣扁柏的俗名都稱為「Hinoki」,紅檜則是「Meniki」。檜木樹材具有獨特的香氣,再加上樹脂中含有豐富的檜木精油,具有防蟲、殺菌、防黴與安定神經的效用,最重要的是──這兩種檜木不僅長得直而且強度大,是早期最好的木質建材,因此日本人占據臺灣後便拼命砍伐,除了供本地建設使用外,還有不少是加工後再送回日本當成建材出售,不管是蓋工廠、神社、寺廟,都使用了大批的臺灣優良檜木(註四)。

引進日本原種杉木 卻無法自行繁衍

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大量砍伐林木之後,為了水土保持的關係,開始推行「伐殖平衡政策」,並在1907年成立了臺灣第一個「保安林」於今之高雄壽山一帶(註五)。但考量到檜木的成材時間至少需80~100年以上,為了方便快速,因此決定從日本本土引進成材期短的「柳杉」來臺灣種植。「柳杉」又名「日本杉(Cryptomeria japonica,Japan Cedar)」或「孔雀杉」(註六),是在1909年(明治四十三年)時,由京都帝國大學第一任臺灣演習林(今日臺灣大學溪頭實驗林)主任──西川末三(1882~1974)引進原產於奈良吉野的「吉野柳杉」來臺種植的。經過兩年的籌畫與觀察,1911年才正式於溪頭栽植。由於溪頭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雨量)與奈良非常接近,最重要的是這裡──冬天不會下雪,溫度也比奈良要溫暖的多。在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吉田正男特別來溪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柳杉」在臺灣的生長速度要比日本本地快2~3倍,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臺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開始大量的種植柳杉,少數山地如阿里山山脈之小笠原山(Ogasawara)則是種植臺灣扁柏。不過日本柳杉缺乏對抗臺灣動植物天敵的能力,像臺灣常見的赤腹松鼠會將柳杉的頂芽咬斷,使其停止生長,或是直接啃食柳杉其略帶甜味的樹皮,樹皮是樹木傳導水分的重要器官,水分無法吸收,自然導致柳杉大量枯死。但更糟的是單調的林相,再加上柳杉生長海拔不夠高(1,000~2,000公尺),又無法適應臺灣的潮濕氣候,導致杉木木心變黑硬度不足,根本無法作為建材或便當的木質薄片盒,因此問題不少,尤其前面提過──因臺日兩地氣候條件不同,日本杉種植20年左右就會步入衰老期(生長遲緩),即便未受到像松鼠這類動物的啃咬,也可能會因此枯老而死。

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在眾多接受日本農學教育學者的堅持與誤導下,仍遵循舊有的錯誤林業政策,由於柳杉結實率非常低,因此在1990年(民國八十年代)前,每年都需要從日本進口大批柳杉種子,最高峰時每年需從日本進口60,000公升的種子。至今柳杉在臺灣的種植已經進入第三代,除了林相單調造成土壤愈來愈貧脊,使得樹幹愈來愈細外,最麻煩的是柳杉至今仍無法在臺灣的野地繁衍(無法自行育種),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為種植,柳杉最終將在臺灣消失(註七)。

同一時間,國府的林業單位也開始嘗試復育臺灣特有原生本土樹種。隨著山林保育的觀念崛起,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起,政府的林業政策基本上是禁止採伐原始林木的,到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度)正式全面禁伐天然林。這使得山林得到喘息,但專家也指出,若沒有適度的疏伐與撫育管理,仍然會影響樹木的生長與發育。因為種植過密的樹林,陽光無法照射進來,使得樹冠層之下只有逕流以及很厚的腐植質,這並不利於野生動物的生長繁殖,適度的疏伐可以讓陽光進入,就可以讓地被物(Ground-cover)活起來,吸引囓齒類動物進入,才能讓整個生態系活過來。一般檜木的可伐期定為80年,臺灣森林面積有210萬公頃、覆蓋率超過58%(註八),在世界的排名屬於前段班次。

過度砍伐樟樹 導致臺灣失去樟樹王國美譽

為了推行樟腦專賣,日本總督府在1918年開始實施全島樟樹清查,原本希望能在三年內調查完成,但實施之後才發覺困難度比預估底高出太多,最後耗費兩倍的時間,終於在1924年完成。當時估計全臺樟樹分佈面積約有110多萬甲,計有180餘株,換算可煉製樟腦1億500萬斤,以年產量500萬斤來計算,推估可砍伐約20~30年(註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化學工業尚未像今日這樣發達,樟腦可以用來生產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以硝化纖維和樟腦製作出來類似人造塑膠的熱可塑性樹脂)、無煙火藥等,當然也是醫療用品、香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因此樟腦被日本人當成「戰略物質」而拼命囤積。這使得原本遍佈臺灣中低海拔(1,500公尺)的天然樟樹林,漸漸被被砍伐殆盡。之後日本人因燃料需求暢旺,木炭的生產持續上揚,為了提供足夠的相思樹木材(Acacia confusa,又名:臺灣相思、香絲樹、相思仔、假葉豆)來製作木炭,於是在砍伐了樟樹之後就補種上原產於恆春半島,屬於耐旱、防風的相思木。相思樹之名,緣自晉朝干寶(286~336)所寫的《搜神記》:「大夫韓馮妻美,宋康王奪之,馮自殺,妻投台下死。王怒,令塚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塚端,根交於下,枝錯其上,宋王哀之,因號其木爲相思樹。」(註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本低廉的化學樟腦取代了天然樟腦,生活水準的提高,讓人們也不在依賴燒炭維生,再加上日據時期種植的相思木大多達到自然壽命的極限(約120年),這些衰老的相思樹慢慢的被原本低海拔的主要樹種──如樟樹和楠木等所取代,於是臺灣低海拔山區的景致才逐漸恢復原貌。

要特別一提的是──棲蘭山位於宜蘭縣、新竹縣、桃園市及新北市之交界處,海拔高度分布於1,000~3,000公尺,平均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這裡的年降雨量約2,444公尺,多集中於7~10月;年平均溫度為11.9℃,最高溫為8月的16.8℃,最低溫為1月的5.1℃,冬季偶有降雪,其林區(一萬多公頃)擁有臺灣最優良的原生檜木林。

臺灣於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由文建會(民國101年5月20日改制為文化部)開始著手「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遴選與一系列的世界遺產推動工作,2014年(民國一百零三年)6月10日第11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討論後,共有十八處被評選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其中「棲蘭山檜木林」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附註:

(註一)參見──呂福原、呂金誠、歐辰雄:《臺灣樹木解說(一)》(行政院農委會),p35~36。

(註二)棲蘭神木園,又稱「馬告神木園」。馬告(Makauy),泰雅族語是指「山胡椒」的意思。

參見──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宜蘭大同」.棲蘭神木園》(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1004/tony1004.html)。

(註三)參見──陳玉峯:《臺灣綠色傳奇》(張老師文化),p15。

另圓柏的生長高度大約在海拔3,200~3,990公尺之間。1908年,有「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稱號的日本人早田文藏(1874~1934)以標本採集地點為依據,正式將它命名為「玉山圓柏」。據估計,「玉山圓柏」是在兩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來到台灣,冰河退去之後,它仍然踞守台灣高山,成為分布海拔最高的樹種。

(註四)當時明治神宮(1918)、橿原神宮(1931)、湊川神社(1938)、乃木神社(1913)、朝鮮神社(1917~1924)、東福寺(1934?)都使用了阿里山木材……

參見──阿綸:《阿里山木材真的都運去日本建神社了嗎?臺灣歷史中被遺漏的環節》(https://gushi.tw/where-were-the-wood-on-alishan/)。

(註五)保安林是森林環境為特定公益功能為目的而設置之保護林,藉森林植物之樹冠、枝、葉、幹等截留雨水、被覆地面以減少沖蝕保護土地,或藉植物擴展之根系固著土壤、增加土壤孔隙,達到鞏固土石、涵養水源之作用。

參見──

(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保安林》(https://pingtung.forest.gov.tw/frprotect)。

(Ⅱ)陳玉峯:《臺灣綠色傳奇》(張老師文化),p112。

(註六)參見──呂福原、呂金誠、歐辰雄:《臺灣樹木解說(一)》(行政院農委會),p31。

由於日本自古以來就喜歡以柳杉作為建材,因此在江戶時代就開始有計畫的進行大規模的人工種植,這使得北從本州的青森縣(北緯40°42'),南到九州屋久島(北緯30°15')都可以看到柳杉。目前日本的森林當中約40%為人造林,而其中的43%為柳杉林。但隨著建築工法的改變及便宜的國外木材流入日本市場,使得柳杉乏人問津,於是樹齡超過30年的柳杉數目遽增,這些柳杉會大量的散播花粉。因此每年2月上旬空氣中大批的柳杉花粉導致許多日本人嚴重過敏──打噴嚏、流鼻水,這就是所謂的「柳杉花粉症」(即花粉熱/hay fever)

(註七)參見──李根政(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https://e-info.org.tw/against/2002/ag02032201.htm)。

(註八)「臺灣的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8.5%,總計全台森林面積共約210萬公頃。其中天然林約占72%,其中20%為人工造林地,另有7%屬於竹林林相。總計臺灣全島林木約有95,000萬株,林木蓄積量達36,000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公頃土地的林木蓄積量為170立方公尺。」

參見──《生態資源資料庫》(http://ngis.forest.gov.tw/Wikipedia/Pedia.aspx?id=T212)

(註九)參見──陳玉峯:《臺灣綠色傳奇》(張老師文化),p117~118。

(註十)參見──呂福原、呂金誠、歐辰雄:《臺灣樹木解說(二)》(行政院農委會),p29。(推薦閱讀:迎向新時代的鋼筋混凝土─臺北州立三中:《紙上明治村2丁目》選摘(2)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業餘文史研究者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中興新村要成為超大型的實驗場!是憂?是喜?
阮慶岳專欄: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