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先生」是東亞社會最佳解嗎?談我們為何需要博雅教育?

文:黃瑞彬

隨著分科測驗落幕,考生終於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每年放榜後,媒體焦點總在有幾人考上了二三類組明星科系,而文組科系獲得的關注一直少於前者。此外,近來因為選舉將近,社會上也因熱門的學術倫理爭議事件,導致網上議論台大哪個科系最該廢除,而多數網友也點名相關文組科系,此二者皆顯示台灣高等教育文科弱化的顯著趨勢。

文科在當代社會中的尷尬位置

在台灣,文組學生不僅不被重視,有時更會遭到不合理的歧視,男性學子情況更甚於女性學子。依照《關鍵評論網》整理的統計資料,台灣在104學年度大學停招與裁撤系所中,文組科系遠大於理組科系。

日本的NHK也曾向國立大學校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國立大學有裁撤人文學科的計畫。文組的危機,是現代科技社會中不容忽視的議題,也是一個國家對於文化重視與否的徵象之一。

在古代,科學是不實用的,因為學習人文學科例如語言、歷史、政治等,才能擔任政治人物或律師,但隨著人的生活需求增加,科學的突破性發展,創造出大量科學人才的需求,但當科技發展至今,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卻不如以往。所謂博雅教育,包含人文與科技兩方面,好比一個人的兩隻手,缺一不可。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總是強調:科技唯有結合人文藝術,才能觸動人心,在賈伯斯研發蘋果電腦時,他對於禪修與字體藝術的了解,大幅度提升產品的價值,可知當人文與科技聯手出擊,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台灣自從發展高科技產業至今,培養許多工科專業人才,成就有目共睹,因應主流產業需求設立學院無可厚非,例如4所半導體學院的設立正是為了解決半導體人才荒,但只有科技支撐企業的觀念,卻無法長久生存。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近年來提倡的ESG觀念,包括氣候及環境保護、生產與消費的責任等,都是重要的人文精神。

企業為了永續經營,同時更精準的制定目標與解決問題,也會聘用社會學科人才,例如Google與Apple聘用人類學家當顧問,甚至今年年初,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公開招募具備政治學背景的商業情報分析師,由此可知,人文是產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也是創新思維的源頭。

東亞社會「重理輕文」的歷史觀點

鑑古方得以知今,縱觀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世界上一直處在被打壓的角色,在西方船堅砲利底下,被迫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屢見不鮮。

中國在古代,科技發展是遠超過西方的,但西方出現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則大幅度提升了科技水平,中國反而停滯不前,也因此吃虧了一百多年。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對中國科技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核心問題即為「中國為何近代科學為何落後?」《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曾指出,漢代的獨尊儒術與隋唐以降的科舉取士,使讀書人無暇他顧其他學問,最終導致科技落後。

民國成立後,提倡科學的聲音愈來愈大,在五四運動的推波助瀾下,賽先生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中,科學的鮮明大纛在幾位知識份子的呼喊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推廣。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標示了科學與人文研究交相呼應的黃金年代,除了人文領域的傑出成果外,科技也得到很大的發展空間,民國時期大師輩出,諸如文史領域的胡適,科學領域中的物理學家束星北、數學家熊慶來等人。

國共內戰後,不管是鑒於一百年來的國際情勢,或是因政治需要,中國大陸曾在1950年代初期進行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學習蘇聯模式,因此文組科系逐漸減少,1949年文組生約佔33%,調整後已不到10%,許多文史學者被迫離開,對社會科學造成嚴重打擊,文化出現斷層。最終在三十多年後,才恢復大學的綜合性,並投入資源進行文化的傳承。

人文科學為何重要?

人文領域的知識,除了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外,更是培養公民能力、維持社會發展的有力途徑。

台灣社會近年來各種亂象叢生,社會漸趨兩極化,民眾媒體識讀能力不佳,面對社會議題產生許多無力感,此現象實需仔細審視。例如在今(2022)年世新大學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學生受訪者最信任的是網路原生媒體,最不信任的是報紙。

此結果與普遍認知差距頗大,2012年的資料也顯示,台灣民眾媒體識讀分數僅在及格邊緣。因此,有了人文的訓練,面對科技才能更運用自如,也避免被成長快速的科技反噬,如何厚植公民能力是今後須投注資源的努力目標。

相較於歐洲的法國而言,台灣的人文教育仍然有許多進步空間。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要在四個小時中完成你的論述,今年題目如「應該由國家決定什麼是正確嗎?」、「自由是指不服從於任何人嗎?」,光是要正確理解題目所述已非易事。一個高中生,若要能有邏輯的答題,平時需熟讀各式哲學理論、歷史典故,若沒有扎實的思辨訓練與長期的人文素養培養,作答恐怕是難上加難。

當然這樣的考試效果如何,以及是否淪為形式等問題,仍有待諸多釐清。但其真正的意義在於,是否能使學子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的合格公民,而在台灣的教育中,不知有多少人能有自信的答題呢?

國父曾言:「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人的思想源自於教育甚多,其中高中教育對於往後大學教育的奠基有著重要作用。

為回應社會的快速變化,台灣教育政策也經歷多次改革,目前已於108年開始實施「108課綱」,如今首屆高中生已經畢業,準備進入大學。108課綱揭櫫許多理想,然而新舊課綱有一個大的不同,在於新課綱的「降必修升選修」,使各個學校有機會開設自己的特色課程,並結合當地文史以建立其獨有特色。

在眾多特質中,學校自然也需要滿足學生的升學需求,因為選修課程與將來的升學息息相關,學生撰寫學習歷程時所修過的課也是頂尖大學甄選的重點之一,學生的需求與社會的期待間接的影響學生的選課,如今社會氛圍也多是以二三類組科系為關注焦點,因此對於理工、醫學等專業的深化與探索課程需求也非常多。

學校在提供多元的選修課程中,除了依照不同地區學校的特色外,兼顧人文與科技二者的比例相當重要,若能在選修的理科課程中揉合人文素養的教學,例如科學史、科學哲學等,藉由授課老師的導引來感受人文思想如何協助並啟發科學的發展,如此才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如今科學思潮,避免科學的唯我獨尊,傷害了人類與大自然而不自知。

新課綱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子在出校園之後,還能終身多元學習的心態,雖然108課綱面臨許多挑戰,但在挑戰中成長也是每位學子的必經之路,故筆者依舊樂觀期待新課綱能帶給學子面對快速變動社會的能力。

博雅教育是快速變遷社會的有力解方

總而言之,科技與人文,對於一個已開發國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由近代歷史觀之,一個國家的教育方針會因國際情勢、政治現實與既有文化等因素擺盪,但最終的教育方式宜回到平衡的天平兩端,方能走得長久,減少過多政治方面的干預,而能踏實的傳授知識給學子,有修正才能進步,過度極端則對國家發展不利。

對台灣而言,大學端實施兼容並蓄的博雅教育,是台灣穩定社會,進而邁向國際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其實,要接受博雅教育,除了進入高等學府之外,對社會人士而言,無遠弗屆的線上課程、開放式課程是重要的管道,教育的深化與延續在網路發展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降低的學習成本,也提升學習效率。科技並非排斥人文,反而能透過自身能力,完善並普及博雅教育。

國家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不在話下,但人文學科也不應被邊緣化。當科技極度發展的情形下,人類的追求心靈、精神層次生活的需求恐會不減反增,透過人文精神,能將冰冷的科技轉換為溫暖的人性,並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領域中,發現新的可能,推動人類的發展。

家長端宜鼓勵孩子多方嘗試,適性揚才,依照其能力、興趣選擇方向。政府機關除了應提倡高等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外,更須投注資源,把持學術品質,溝通產學兩界,同時維持大學自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博雅教育正是面對快速變遷社會的有力解方。

延伸閱讀
世界領袖聚首一堂,國內卻充斥反對聲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國葬為何充滿爭議?
曹興誠提出「百萬攻擊無人機」,對於建構台灣防衛戰術帶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