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鋼絲上的中日關係
中日關係目前處在十字路口。
4月初日本外相林芳正訪華,分別獲得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和中國外長秦剛的接見,可謂受到北京高規格的禮遇。但同時,中方亦警示日本不要盲目追隨美國為虎作倀。面對林芳正要求中方釋放涉嫌間諜行為的日本駐華企業人員,中方以依法處理為理由予以拒絕。北京對日方針可概括為:剛柔並濟,一方面禮遇日本知華派政治家,但又不忘警告岸田政權不要在追隨美國的路上走得太遠。
觀察日本國內對林外相訪華的輿論反應,主要在兩點問題上抱有不安和疑慮:一是對近期涉嫌間諜行為的日本駐華企業人員在華被被拘留的恐懼。據日媒報導,2015年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在中國被拘留,令不少在華日企幹部人心惶惶,紛紛希望日本政府協助解決這一問題。二是對中方海警局執法船隻近期在釣魚島的所謂「領海入侵」 表示擔憂。本次海警局執法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船對峙超過80個小時,創下史上最長紀錄。對於本次海警行動,中方理據是:兩艘有右翼背景的沖繩漁船於3月底進入釣魚島領海,令海警執法船覺得有必要進入釣魚島執行警戒航行,驅離日本漁船。
然而,日媒主流對於以上事件的中方視角隻字未提,有欠客觀公正。有日媒評論員表示:本次林芳正訪華有一種被要脅的感覺,即北京一方面高規格接待日本外相,但另一方面在外相訪華前後對日採取強硬措施,拘留日人且「入侵尖閣」。
日本在G7峰會上是否會劍指中國?要回答這一問題就有必要先從學理上歸納過去數十年日本對華外交的規律:
第一個規律需要觀察國際體系層面的中美日戰略三角。當日美關係良好,兩國目標一致防範中國的情況下,日本對華政策趨向「戰略制衡」。自2021年後,鑒於拜登政府加強與東亞民主盟國的協調,日本主流在「中國問題」上向美國逐步靠攏,對華制衡戰略在國內氣氛上儼然成形。
另一個規律和「內政-外交聯動」層面有關。這就需要觀察者擺脫以「外交戰略」的視角來解讀日本對華外交的習慣,而是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日本首相的內政強弱及其和外交的聯動關係。過去20年日本政治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內政強勢的鷹派首相往往能管控中日關係,反而是內政弱勢的鴿派首相容易令兩國關係失控。目前親中宏池會背景的岸田只是第5大派閥領袖,對華讓步往往會在黨內、國內面對激烈的反彈,令中日關係跌宕起伏。過去數月,鴿派岸田的對華強硬做法更像是在意來自國內、黨內鷹派的壓力,而並非真的打算在外交上與中國全面決裂。
改善中日關係,需要雙向的正面互動。面對日本,中國作為大國應以柔力應對,尤其是目前回升的岸田支持率已經形成了對華採取相對溫和外交的客觀條件。日本則要對中國的核心利益(台灣問題)保持尊重,東京須保持對華外交對話和溝通,這可防止因官方關係變動而殃及中日民間交流,符合日本社會的整體利益。(作者為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