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圖解北京 從招牌讀街道氣質

旺報【資料來源:北京晚報(魏婧)】 最能體現街道「氣質」的,是什麼?換句話說,漫步在一條街道上,什麼能夠令人第一時間產生這裡或本土或洋氣,或日常或出挑的印象?在年輕的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師宋壯壯和李明揚看來,答案也許是街道兩側大大小小的招牌。 不久前,他們選擇了北京的8條街道,對其招牌字體進行了「解碼」,以具體檢驗這種猜想。 兩年多來,類似充滿奇思妙想的調查均以圖畫為主要呈現形式,發布在他們創辦的微信公號上。 招牌平鋪 氛圍呼之欲出 螢幕上,內容琳琅滿目、尺寸字體各異的招牌”塞”滿了一張張圖片。滑動流覽間,耳邊甚至隱約響起街道上車水馬龍的喧囂。 總共八張圖片,集中展現了北京8條街道各自200米左右範圍內,兩側所有招牌字樣。當形形色色的招牌就這樣緊密平鋪在一起,字體所營造出的濃郁氛圍也會令街道風格呼之欲出。 你看,那條街上幾乎沒幾個中國字兒,掃一眼就像是到了國外,肯定是奔著朝陽外籍人士活躍的商業區去了;這條街的字體設計尤為肆意歡脫,是種在文藝胡同才能找到的天馬行空……若人們不由地被吸引著開始猜測街道們各自的身份,在研究者、自小生長在北京的宋壯壯和李明揚看來,這項調查的目的便基本達到了。建築學專業出身的他們,同時也是天然的「城市愛好者」,招牌字體是他們認為與街道性格息息相關的因素之一,但長期被人們所忽略。 字體分類 算出街道性格 選出目標街道後,專案組成員們再次逐條走了一趟。當抽象認知經過理工思維的載入,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三里屯機電大院,西文面積居然占到65%!儘管北京日趨國際化,但想找到一條街,它兩邊的西文比中文還要多也並不容易。三里屯做到了,在這兒就像「在國外」當然並不奇怪。 五道營胡同招牌有著近三分之一的手做字比例,這意味著店鋪開張之前,主人有耐心親自或是請人給自己的店寫/畫個招牌,而不是打開word找到一款既有字體,它可能離「真文藝」更近一些。 大柵欄商業街的題字高達32%,絕大多數是拜「老字號」們所賜。題字與行楷並重,或許反映了大柵欄商業街的某種現實困境:一方面具有濃厚底蘊,另一方面又被傳統所束縛。 簋街沒有太多「老字號」,但卻有許多「簋街老店」,可以明顯感受到它們對自己店鋪形象的要求。沒有任何一種字體在簋街占據主導地位,標新立異是商家的天性,至少在字體使用方面,簋街是一條合格的商業街。 好玩科普 推動公眾參與 這篇「字如其街」的調查,最終發布在宋壯壯和李明揚聯合創辦的微信公號上,與此前幾十篇文章一起,構成「趣味圖解北京城」的又一個細小維度。 好玩兒+科普是公號最大的追求,曾經一篇達到十萬+閱讀量的「生活在北京的100個人」,典型地體現了這種想法。他們廣泛搜羅了北京常住人口資訊、學歷分布、收入分布等多項資料後,公號的每張圖以100個小人為範圍,通過顏色和形態的區分直觀呈現出了這些資料。結尾處,一句「也許該重新觀察一下你身邊的100個人了,在北京的人是什麼樣子,北京就是什麼樣子」,激起了不少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