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傷害、環境窘迫、日夜顛倒……全球每年上億「實驗動物」為科學犧牲,牠們的痛苦值得嗎?

談到「實驗動物」,腦海浮現的只有化妝品實驗嗎?全球每年「使用」的實驗動物至少上億隻,替人類的藥品、疫苗等安全性把關。牠們除了肉身痛苦,還要忍受環境窘迫、日夜顛倒、無法築巢等違反天性的折磨,痛苦程度還可能影響科學研究的信效度!改善實驗動物的生存處境不只是人道理念,更是維護人類自身安全的必要之舉。

長期關注動物權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舉辦講座,邀請了創立近200年、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動保組織「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實驗動物部主任霍金斯(Penny Hawkins)來台分享,實驗動物除了實驗帶來的肉體痛苦,還必須面對種種違反天性的對待,人類有必要予以關心和保護。

「我們眼中的『一個動作』,可能是實驗動物的『一生寫照』,」霍金斯說。

清理籠子像「刪光臉書」 實驗鼠的痛苦日常

霍金斯分享,根據歐盟法規,動物實驗只要被認定為「超過專業獸醫注射的痛苦」都需要受到規範,而且「痛苦」(suffering)不限定於注射、抽血等,所有會造成身心壓力的因素都包含在內。

目前,全球每年至少使用逾1億隻實驗動物,其中以北美的2500萬隻為最大宗,中國1600萬隻居次,歐盟與日本分別使用1200萬隻與1100萬隻。根據農委會公開資料,台灣2018年使用約380萬隻實驗動物,其中逾200萬隻為胚胎,如雞胚、魚胚等,占56%。非胚胎的動物約160萬隻,其中繁殖快速的齧齒類和兔類約74萬隻,魚類數量也約74萬隻。

霍金斯以最常見的哺乳類:實驗鼠為例,鼠類通常被關在狹小籠子,沒有任何墊料可以築巢,也沒有飛輪等「豐富化」裝置幫助牠們消磨時間。為了保持衛生,實驗人員會定期清理籠舍,但鼠類習慣以氣味相互溝通,抹去環境氣味反而讓牠們壓力倍增。

「氣味就像社交軟體,如果你的臉書資料被一夜刪光,會有什麼感受?」霍金斯說。

實驗用的大白老鼠。(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實驗用的大白老鼠。(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實驗用的大白老鼠。(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實驗過程中,鼠類常常被抓住尾巴拎在空中,彷彿被掠食者捕獲的姿勢,容易引起牠們極大恐慌;而且大部分實驗在白天進行,對普遍夜行性的鼠類而言,就像半夜被叫起來動手術,痛苦指數也會倍增。

霍金斯分享,違反棲息特性也是壓力來源之一,若將不適合的動物關在一起(如貓與鼠),動物無法得到適當休息;對群居性動物而言,單獨隔離也是堪比虐待的生活方式;更別提大多數實驗動物從小離開母親,無法獲得同類教導,可能連繁殖、護幼等天性都完全喪失。

至於已接受過多次實驗、無法再「使用」的鼠類,絕大多數是以二氧化碳等吸入性化學物進行安樂死。雖名為「安樂」,實際上就是窒息而死。

霍金斯表示,許多實驗人員天天與動物為伍,也會嘗試讓動物生活舒適一點,但受限於實驗規範或工作要求,若無政策介入很難改變現狀。

全球最老牌動福推手 促成最早化粧品實驗禁令

霍金斯服務的RSPCA是全球最早成立的動保組織之一,1824年成立至今近200年,在全球各地倡導動物福利,範圍涵蓋野生動物、同伴動物(如貓犬)、經濟動物(如豬雞)與實驗動物。

RSPCA最主要的成果,在於積極遊說英國與歐盟政府推行動保法律,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是最大贊助者,英國政府和議會在制定動物相關法律前,皆會徵詢RSPCA意見。

正是有RSPCA的努力,英國才在1998年成為世上第一個立法禁止化粧品動物實驗的國家,目前歐盟28國與以色列也禁止販售進行動物實驗的化粧品與居家清潔用品。2006年英國又訂立更全面的動物福利法(Animal Welfare Act),率先保障動物的5大需求,分別是適當環境、適當飲食、展現自然行為、群居或獨居以及免於疼痛、傷害和疾病的需求。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成立195年,致力推動動物福利法規,此為常見的實驗動物。(取字RSPCA粉絲專頁)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成立195年,致力推動動物福利法規,此為常見的實驗動物。(取字RSPCA粉絲專頁)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成立逾195年,致力推動動物福利法規,此為常見的實驗動物。(取自RSPCA粉絲專頁)

台灣近年也跟上腳步,立法院於2016年10月通過《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修正案,全面禁止台灣化妝品業者對成品、原料進行動物實驗,法案已在2019年7月1日正式上路。

然而,動物實驗的應用範圍極廣,還有許多層面必須仰賴動物犧牲。除了化粧品,所有藥品與保健食品都要經過安全性實驗,確保用在人體安全無虞,新型藥物還要加上一連串功效實驗才能宣稱療效;生物性製劑(如疫苗)更是每一批都要測試,以免品質生變。

其他動物實驗還包括化學品的毒性測試,例如殺蟲劑是否對人體或環境有害;生物學研究者也需要實驗,以便探索動物或人體的運作方式。以台灣為例,2017年實驗動物使用量最大的機構為「生物製劑製藥廠」,佔53%;其次為「專科以上學校」,佔30%;還有「試驗研究機構」的13%。

2017台灣動物實驗類型圖。(農委會)
2017台灣動物實驗類型圖。(農委會)

2017台灣動物實驗類型圖。(農委會)

糟糕的動物福利=糟糕的研究

動物實驗目前仍是科學的「必要之惡」,但並不代表實驗動物只能過著極其痛苦的生活。跟人類一樣,動物受到壓力時可能導致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身體激素也會改變。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實驗動物「快樂與否」,對研究結果可能具有關鍵性影響。

以一份2003年失智症研究為例,該研究使用兩批帶有阿茲海默症基因的老鼠,一批關在普通籠子,另一批則關入有玩具和巢箱的豐富化籠子。數個月之後,科學家訝異發現,生活在豐富環境的老鼠腦部病變面積快速擴大,但牠們玩遊戲的成功率,反而比普通籠子的老鼠高了3倍。

霍金斯認為此案例可看出,環境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可能還大於疾病本身。反之,若動物接受實驗時充滿壓力或孱弱不堪,研究結果可能失準,測出的安全性或功效也有疑慮。

「不好的動物福利,代表不好的研究,」霍金斯說。

3R原則:替代、減量與精緻化

霍金斯指出,科學社群多年來都在爭論,嘗試建立更有效的動物實驗準則。英國學者曾於1959年提出「3R原則」,包括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和精緻化(Refinement),包括積極使用其他方法代替動物實驗、減少動物的使用數量,並盡量優化程序以減少動物痛苦。RSPCA多年來也協助全球動保組織推廣「3R原則」,還聘請32位專職科學家提供動物福利的相關研究。

台灣《動物保護法》亦規定,只有必要情況才能進行動物實驗,並遵守「最少數量、最少痛苦」的原則,實驗機構也必須設置「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IACUC),以監督實驗與照護情形。

RSPCA最常面對的大哉問,就是「為什麼要關心實驗動物?」霍金斯打趣說,合適的實驗動物並不便宜,考量經濟效益,人們應珍惜所有資源。但她也強調,無論哪一種動物都是促進人類繁榮的重要因子。因此,每一次動物實驗都需要衡量其背後的意義跟傷害,若傷害大於意義,就不該放任以科學為名的虐待。

「說到底,這也是為了人類自己,」霍金斯說。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一度全世界只剩22隻、全被抓到動物園保護:「加州神鷲」成功孵出第1000隻寶寶
相關報導》 南韓想洗刷「虐待動物」污名,釜山最大狗肉市場將全面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