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美國高薪工作,他:現在錢少但很快樂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換日線》時常為讀者帶來傳自美國矽谷的文章:作者們出國讀書、適應當地生活,然後順利在知名企業落腳,終於能將灣區稱為自己的家。

不過接下來,這會是一個不太一樣的故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機械工程系畢業、具 5 年蘋果包裝工程師資歷的 Ian,與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經濟、統計雙主修畢業、持有精算師執照的 Eric,先後在小五、國二時,隨父母移民美國,並在加州讀書、長大,而後在矽谷定居就業,一步一腳印地累積亮眼的履歷;然而,這次《換日線》有機會在台北市中心專訪到他們,是因為他們「辭掉矽谷高薪工作,回來台灣做 YouTube」

Eric 和 Ian 兩人的 YouTube 頻道「The DoDo Men - 嘟嘟人」從前(2019)年 12 月創立以來,已吸引 27 萬人訂閱。頻道名稱引用自他們喜愛的 Nike 經典 slogan「You can do it」,而兩人就是要來鼓勵大家跳脫舒適圈的「The DoDo Men」。

從第一支影片開始,熱愛旅遊的他們,就在各種企劃中挑戰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朝美國地圖射飛鏢,決定下一個旅遊目的地。所以他們在冬天去了極凍的阿拉斯加;或是在墨西哥用不太有自信的西班牙文,嘗試跟小販殺價、租車。

然而,螢幕前的觀眾並不知道的是,Eric 和 Ian 在創立頻道之前,早有一個更大「跳脫舒適圈」的決定:他們要一起在 2020 年 4 月辭職,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這個重磅消息直到去(2020)年 10 月才在頻道中公布,公布的影片在當時受到廣大關注,成為不少觀眾認識他們的起點,至今累積了百萬流量,更吸引眾多媒體大篇幅報導──畢竟,在眾人夢寐以求卻「一位難求」的矽谷,好好的工程師、精算師不當,為什麼要辭職呢?

跳脫舒適圈,摸索生涯的下一步

在蘋果擔任包裝工程師的 Ian,在職涯中迷失幾年了,不清楚自己接下來該往哪裡走。一來蘋果已經是包裝工程業界的「頂」,另一方面他「看不到自己這輩子就是當工程師」了。那時的他決定就先這樣吧,再看看。直到後來他出了場非常嚴重、差點沒了命的車禍,讓他頓時覺醒:人生苦短,自己不能再原地踏步,鐵下心要以更有意義的方式過人生。但是,Ian 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

這時,一樣茫然的朋友 Eric 跟他一起去美國聖地牙哥度假,兩人在旅途中的對話,徹底顛覆了他們對於人生的規劃:

從大學三年級就開始考取執照、以精算師為職志的 Eric,長久以來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全力的工作與讀書,只為將這張全球只有 7 萬人持有的執照拿到手。然而,當他好不容易成為執照精算師後,Eric 覺得自己好像「沒有目標可以追尋了」。雖然可以在公司裡,慢慢的往上爬,但在這兩三年愛上旅遊後,Eric 總認為「如果我成為經理,然後成家立業,我的人生就被鎖住了。」於是,他決定一定要趁自己還有機會時,多看看這個世界。

兩人背景相近,也都在出社會近 10 年後,爭取到一份薪水優渥的工作,卻都不滿足──他們幻想著「如果能辭職做想做的事情,那該有多好?」

Ian 一心想著要過「不一樣」的生活,雖然他在蘋果經手了通行全球的包裝、能在第一線解決問題,做出影響全世界的決策,更體驗給予員工自由與彈性的企業文化;但他希望能更直接地影響人,傳遞正面的力量,並在旅程中探究自己生涯的下一步;Eric 對於旅遊的熱情遠大於精算工作,尤其珍視旅途能帶來的成長,也明知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並不容易,現在不把握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於是,自從這個瘋狂的念頭萌芽後的短短半年,他們便決定要一起踏出這一步,並希望能透過拍影片、紀錄旅程,鼓勵和他們一樣徬徨的人。他們在 YouTube 註冊了一個頻道,也在這時確立了要啟發觀眾「跳脫舒適圈」的頻道經營哲學。

Ian 說,「我們自己就是跳脫舒適圈的例子。很多人覺得我們的工作、身分,都是社會眼中很成功的案例,可是我們卻離開了,這是一個很極端的跳脫舒適圈。所以我們就想要用這樣的精神,鼓勵更多人。」

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要觀眾「不要有當工程師、精算師的夢想,因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而是讓觀眾思考,你們(在思考生涯時)都可以做這麼大的決定了,或許在人生中也可以做一些小嘗試。」對於 Ian 和 Eric 來說,「跳脫舒適圈」並不複雜、門檻也不高,「嘗試新事物」就算是「跳脫舒適圈」。平常都吃一樣的晚餐嗎?換吃別的;都走一樣的路回家嗎?換一條吧。他們始終認為,當一個人跳脫舒適圈時,就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完全潛能。

疫情下辭職:「人生還有很多選擇」

當 Eric 和 Ian 先後在 2-4 月間辭職時,頻道僅有 600 人訂閱,但他們抱著「不相信這一兩年出去闖,沒有辦法找到一扇新的門」的信念一頭栽進去。那時候,他們當然並未想像到未來:新冠肺炎的出現,讓原本環遊世界的夢想,只能喊卡。的確疫情打壞了他們的計畫,更讓 Eric 的主管在他遞出辭呈時好意地問他:「現在有 Covid 耶,你要不要再想想?」

但疫情確實成為了兩人的契機:不能出國旅行的他們開始分享自己的工作,Ian 比較蘋果以及三星手機的包裝、Eric 解析精算師的養成之路。回到台灣後,他們更挑戰在屏東全程說英文、在嘉義以 8 小時辦起一場臨時派對,還曾拍過「讓觀眾決定一天」的挑戰影片,使 Ian 染上一頭粉色頭髮;Eric 也曾在「一整天說 Yes」的挑戰企劃中,嘗試首次蜜蠟除毛。若不是疫情,他們不會開始拍攝職業主題影片而受到廣大關注,更不會回台灣,也就不會有如今的觀眾基礎。

Eric 說,「沒有 Covid,我們就是環遊世界、繼續在各地拍挑戰影片,那我們就不會坐在這裡被採訪,大家也還不會知道我們是誰。」第一手面對疫情衝擊的他們,特別想要與人生計畫同遭 Covid 打亂的讀者喊話──無論是預計要出國讀書還是旅遊,Ian 說:「原本跳脫舒適圈的選擇沒有了,不代表你沒有其他選擇。我們雖然最好的選擇(環遊世界)沒有了,我們沒有就不做頻道了,我們用別的方法,讓自己繼續成長。」

面對充滿未知的疫後未來,Eric 認為「當發生了一件無法改變的事情,要相信一定有其他的可能,而那說不定是更好的路,這要自己走完才知道。」Ian 則分享正面思考的重要,而第一步就是要有自信,「只要做的東西有意義、成品我很喜歡,就好。It’s gonna work somehow. 一直堅持下去就對了。」

建立社群相互鼓舞,「賺錢是次要考量」

對於他們來說,在 YouTube 頻道製作影音,一來當然是想要影響更多人,但 Ian 說這也是給自己一個理由,逼自己做內容,影響自己也影響別人,「因為我是一個 example。」更進一步地說,則是他們相信「當自己的目標被幾千幾萬個人看到的時候,你會更有動力完成,因為多了一份責任感(accountability),而且身邊的人都在往自己的目標前進的時候,更不能放棄。」

於是,他們從 YouTube 出發,最終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個互相鼓舞的社群,告訴每一個人,你並不孤單。他們在去年 12 月底成立的 Facebook 粉絲社團「嘟粉的自由海豚洋」,在僅 3 個月後已聚集超過 5,000 名願意跟著 Eric 和 Ian 一起挑戰自己的觀眾。每一篇貼文背後,都是一個跨出恐懼、跳脫舒適圈的人:從小懼高,終於挑戰了飛行傘;害怕駕駛高速公路,終於鼓起勇氣上路。

在這些貼文的留言區,除了可以看到 Eric 和 Ian 的親自回覆,更有其他成員的正面回應,也會有相同困擾的人前來請教。足見兩人對觀眾的影響力。甚至就在為這篇訪問拍攝配圖時,一個約莫 20 歲的男生經過我們,認出了 Eric 和 Ian,並在與他們合照時靦腆的說:「我從你們還沒回台灣的時候就開始看你們的影片了,你們真的鼓勵了我很多。」

面對觀眾的期盼與信任,Ian 和 Eric 十分小心。經營至今,粉絲近 30 萬人、社群也逐漸壯大後,他們仍未將自己視作所謂的「全職 YouTuber」,僅為「內容創作者」(content creator)──因為他們拍影片的理由很純粹,就是希望分享理念,而 YouTube 只是所選擇的平台之一,並不是主要的生財工具,他們更說自己已經做好了「燒存款」的心理準備,「反正沒有錢了,就回去工作。」

雖然隨著訂閱數爬升,商業合作邀約也開始湧進,但他們表示考量接業配的風險,可能較難與頻道理念平衡,所以「99.9% 都推掉了」。Eric 說:「如果要有效地傳播我們的理念,團隊一定會擴大,就也會有金錢的壓力。不過我們的標準都會是一樣的,通過我們的標準、不會影響內容,我們才會接。」

Ian 更直接地說,「因為觀眾是最重要的,觀眾就是我們的資產。我們不能輕易地利用、消費。任何我們放到外面的內容,都要能夠提供價值。如果只是消費觀眾,我們可以一個禮拜就賺個幾百萬,可是一年之後,你就掰了。信任這個東西,只要破壞一次就沒有了。我們很看重這一塊:建立社群、在觀眾間建立信任。

面對旁人質疑,依舊不悔的決定

如今儘管已有如此亮眼的成績,名校與海外經驗的光環,仍是外人談到 The DoDo Men 無法避免的關鍵字。在他們宣布辭職的影片留言區與相關報導下方,也常有人寫:「還不是因為他們高學歷又有錢?」的確,他們能走到今天、能相對無後顧之憂地辭去正職,來一場人生的大冒險,無疑是因為他們過去累積的資源。

對此,Eric 說:「我們表面上就是蘋果工程師、美國精算師,我們就是有現在這個『地位』,我們才有辦法跳脫舒適圈,但是大家沒有看到我們當時是如何跳脫舒適圈,才走到現在的位置。」Ian 也爽朗地說,「大家會說, you guys are privileged(你們有特權)、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但很多事情他們沒有看到我們是怎麼掙(earn)過來的。You gotta earn the respect(還是要自己掙來尊重)。」

Eric 說:「每一個人的舒適圈都不一樣。我們的舒適圈可能是人家夢寐以求、他們舒適圈外的東西。每一個人跳脫舒適圈時,要放棄的東西與起始點也都會不同。我們的起跑點跟別人不一樣,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但是,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用不同的形式跳脫舒適圈,而且每一個人都「一定有辦法用你現在擁有的資源,成為最好的自己。」

定居台灣至今,他們從未後悔,面對自我懷疑、家人擔憂與網友質疑時,更不曾思念工作的一絲一毫。「雖然現在是人生中錢最少的時候,但是是我最快樂的時候」,Eric 篤定地說。他特別提起一個他們在環島時的鮮明記憶:兩人在凌晨抱著髒衣服,要走去自助洗衣店。他們已經無法想像半年前的自己還窩在家工作,而現在他們走在夜深人靜、空無一人的路上。「那時候我們就想,我們回不去以前的生活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辭去矽谷高薪工作,「The DoDo Men 嘟嘟人」回台鼓舞更多人:「現在是人生中錢最少,但是最快樂的時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ABC 回台潮,不該只是「花錢玩票」而已

那些在「美國舒適圈」裡的台灣人,下一步去了哪裡?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她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她們說說看。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