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數據黑科技:你腳下的土壤種什麼,用它一查就明白

眾所周知,美國農業之所以發達,不僅僅是其規模化、機械化的經營方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有大量涉農數據的支持。近年來,國內外從農業的生產、到經營銷售,乃至涉及農業的氣候、土壤、病蟲害等方面,都有專業的農業大數據理論、技術和方法。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大數據的「黑科技」—— SoilWeb APP。SoilWeb將多個土壤數據源結合在一起,通過GPS系統,提供方便、即時的土壤相關信息——用戶可以實時查詢美國國內任一地點的土壤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土壤分類、土壤系列描述、土壤性質深度剖面、土地分類等級、水力和侵蝕等級、森林生產力和土壤適宜性評定的信息。

在土壤系列描述的「詳細信息」裡,用戶可以得知某地點的坡度和蓄水能力,是否合適耕作,適合的作物類型,以及能在這一地點找到的植物種類——從樹木到雜草,這對於莊園的長期管理計畫尤其有幫助。

土壤適宜性評級的類別包括農業、林業、工程、灌溉、城市/娛樂、土壤污染意識和野生動物。它能夠為用戶,提供該土地最佳應用途徑的客戶報告。

也就是說,從為農民提供土壤生產力、土地能力、土壤知識,到幫助保險公司測算洪水氾濫的頻率,再到幫助建築公司挑選適合修建道路、地下室或化糞池的區域,這些信息的應用面十分廣泛。同時,SoilWeb的自動刷新功能允許用戶獲取實時的土壤地圖和數據。

不過,雖然土壤調查信息可用於一般農場、地方和更廣泛的地區規劃,但在某些情況下,仍需要借助專業的現場評估來做最終決策。

農業大數據黑科技
農業大數據黑科技

SoilWeb由美國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NRCS)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聯合開發的,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土壤調查數據庫——成立於1862年的美國農業部,在19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就開始在美國各地收集這些土壤的數據信息。目前,SoilWeb 2.0版擁有IOS和Android兩個版本。

SoilWeb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應用價值,離不開它後邊龐大的數據支持。

2009年,美國奧巴馬政府推動的數據開放政策催生了一大批大數據應用創新企業。特別是農業領域,美國農業部(USDA)積攢了數十年的龐大數據資源,也都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向全美乃至全世界公開。

其關鍵數據的發布時點,全球所有大宗農產品的交易員、基金經理、產業決策者都會翹首以待,加上芝加哥交易所、紐約交易所,美國成為全球農產品的信息中心、定價中心和金融中心,掌握了行業的話語權,美國的ADM、嘉吉、邦基等巨頭,也是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信息環境中成長出來,形成覆蓋全球的農業網絡。

目光投向國內,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不斷深入,大數據在農業行業的應用也逐漸多元化。例如布瑞克農信集團正是2009年美國政府數據公開的最早一批受益者,通過深入探索、解析Data.gov以及美國農業部的海量基礎數據,布瑞克構建了一整套農業數據的指標體系和方法論,並且根據國內農業產業實際情況研究出了一整套的縣域農業產業發展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

然而,國內農業大數據的發展依然還受到農業大數據缺乏、大數據模型缺乏長期的積累、農業大數據與行業結合度不高等問題的制約。隨著物聯網、5G等技術的成熟,國內農業大數據領域或許也將出現更多的「黑科技」。

作者:AGDATA Summer

編輯:Jamie

文章主要內容翻譯自美國農業部網站,有刪改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