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感受後火山作用的嘶吼-小油坑

image

小油坑是一處以「後火山作用」硫氣孔、溫泉以及壯觀崩塌地形為特色的觀光景點,也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較有規劃並正式開放的硫氣孔區。這裏設有遊客中心,提供了詳盡的解說資料。國家公園範圍中其餘的硫氣孔區,由南自北,像是硫磺谷、雙重溪、中山樓、馬槽、大油坑及八煙等等,則都沒有正式開放,頂多就是讓民間或是業者引用溫泉水。

記得在國小五升六年級的暑假,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地科營,課程所安排的戶外教學便是帶我們到小油坑。老師當時解說了些什麼內容,小小的腦袋瓜哪裏記得住,倒是沿途的景色還印象深刻。那時還未打通車行的柏油路,要到小油坑,得從陽金公路上轉進一條舖著碎石,兩邊皆是箭竹林的小路。到了主要的冒氣區可以見到整齊清楚的駁坎,老師提到這裏原本是開採硫黃的礦區,所以才有些人工開發的痕跡。想想,在沒有任何圍欄或是隔離設施,兩三個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四處冒著燙人蒸氣的不毛之地,還真是危險呢!時空換成現在,應該是沒老師肯做這種事了。

小油坑舊稱「磺窟」,因噴氣孔周邊自然凝結許多鮮黃晶瑩的硫黃結晶之故。在清代以前原住民與漢人就已在此開採硫黃,因為硫黃為重要的民生與工業原料。到了日據時期,這裏同樣屬於大屯火山地區8大採硫地之一。昔日開採的方式其一是將硫氣孔噴出的氣體導引進由鑄鐵製的冷凝管,再將冷凝出的棕紅色液態硫黃舀入方型容器中,最後冷卻後成硫黃塊。另一種方式則為挖掘硫氣孔附近的磺土,將之置於灶上加熱後,融點較低的硫黃便會融化而與其他保持固態的土壤礦物分離。另外,此處挖掘的白土過往亦是北投陶瓷工廠燒造作品的重要原料,而溫泉也被引至竹子湖社區供民眾泡湯使用。

image

小油坑地底下太熱了,平常遊客在觀景臺都僅僅見到伴隨轟隆聲響、噴射得老遠的白色蒸氣柱,壓根不會看到汨汨泛流的溫泉。唯有在大雨過後,滲入地下的水量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地底熱源一時不足以將所有的冷水全轉換為蒸氣,才會有較多的溫泉水湧出。有年朋友打電話向我說他和竹子湖的一位里長約好了要去看小油坑的溫泉水源,約我一道去,我這才有機會跨過圍欄,再次進到小油坑裏瞧瞧。也是里長說明,我才知道原來小油坑的溫泉湧水量一直很不穩定,都是下過雨後公共浴室才有溫泉可以使用。

當然,國家公園在觀景平臺設立圍欄是自有道理的。除了噴氣孔的蒸氣滾燙容易傷人之外,整個呈碗狀凹坑外型的小油坑也是因山壁受硫氣侵蝕後常年坍坊而逐漸成形的。因此還是遵守規定,待在觀景臺欣賞硫氣孔景觀會比較安全。

除了小油坑本身,在這裡的觀景平臺還可遠眺大屯山、小觀音山與竹子山等火山體。喜歡觀察植物的遊客,也不妨挑條附近的步道漫步,觀察箭竹林、芒草原與各式各樣的蕨類植物。大約10年前,陽明山上的箭竹大量開花,進而枯死,據說是六、七十年來未曾見過的景象,當時報紙還渲染成是浩劫…可箭竹才沒那麼柔弱,轉眼間,新植株又重新長滿山頭,壓根找不到曾經大片枯萎的痕跡了!

image

除了箭竹,這裏也分布有大片的芒草。三百年前康熙年間來臺的郁永河在描述前往大屯山區採硫景況的「裨海紀遊」一文中寫下了一首五言詩:「造化鍾奇構,崇崗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五月行人少,西陲有大山。孰知泉沸處,遂使旅行難。落粉銷危石,流黃漬篆斑。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其中的「丹山草欲燃」一句,正是形容整片紅色芒花搖曳山頭的景致。每到初秋,小油坑滿山新抽的芒花果真紅艷鮮妍,也難怪當初郁永河會寫下這樣形象,讓人一讀難忘的句子。

image

位置:臺北市北投區
TW67 X:304381 Y:2785533
抵達難易度:易
型態:已開發溫泉區
溫泉區泉質:酸性硫酸鹽泉
pH 值:2.4
溫度:攝氏72 度

image

本文摘自創意市集《台灣秘境溫泉:跨越山林野溪、漫步古道小徑,45條泡湯路線完全探索》,世界上在溫泉資源與密度首屈一指的國家是台灣!若想輕鬆休閒度假,可去開車或散步可達的溫泉,沒壓力的在溫泉池內舒活筋骨,順道了解已逐漸湮滅的台灣溫泉開發歷史軌跡,來趟知性感性的結合之旅。

◎書籍資訊:http://bit.ly/1lA6G6W
◎閱讀更多文章:《我想去野餐!地點選擇重點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