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大醫院?醫:民眾沒有管道瞭解診所醫師能力

總說民眾迷信大醫院、名醫師,但是否有理由讓民眾能信任基層診所?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認為,生了病就是想治好,要民眾願意到基層診所就醫,衛福部應建立管道,讓民眾清楚知道診所醫師的能力資格,評鑑或許就是一種好方式。

61歲的卜先生說,生病時通常會直接到大醫院看,因為醫生跟設備比較強。他自認身體硬朗,偶爾才會生病,就算大醫院看病部分負擔費用較貴,「也貴不了多少」、「又不是常常去掛」。若生病期程較長,像之前咳嗽長達數週沒有改善,他還會同時到兩至三家大醫院,參酌不同醫師意見才安心。被問及類似感冒的症狀,為何不到家附近的診所就醫,他回答,「也不知道(診所醫師)好不好,而且咳嗽搞不好不是感冒,還是要到大醫院才能確定。」

● 迷信大醫院? 葉宏一:民眾沒有管道瞭解診所醫師能力

民眾願請假、花錢、跑到離家較遠的大醫院就醫,可能不是迷信二字可簡單概括。葉宏一指出,大醫院有評鑑制度、各項表揚、更經常躍上媒體版面,但基層診所幾乎沒有類似的機會,民眾也就沒有管道得知診所醫師是否夠專業、累積多少手術經驗、有沒有官方認證等,理所當然會流向大醫院。或許衛福部可從民眾如何選擇就醫的角度,重新審視如何推動分級醫療。

● 以價制量引導就醫行為? 曾梓展:價須有感

健保署今年四月推動新政策,未經轉診就直接至大醫院就醫,將要多付部分負擔費用,盼引導民眾就醫行為,但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曾梓展觀察,「只調整100塊,民眾感覺沒這麼強烈」。他認為,不少民眾認為在大醫院就醫「俗擱大碗」,有最多的醫生、最好的設備,因此若要「以價制量」落實分級醫療,價格須讓人有感,應提高檢驗與藥物部分負擔上限,弱勢者則可有補貼措施。

● 在社區就醫 朱顯光:基層醫療量能須壯大

要民眾盡量在家附近就醫,基層的醫療量能也得足夠。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楊燿榮臨床觀察到,不少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頻繁追蹤,追蹤須有相應的專業設備,但以台南為例,可執行相關業務的基層診所量能並不足夠,因此自小醫院上轉來的病人多,自院內下轉出去的量較少。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則指出,衛福部健保署自92年起就推動由5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組「社區醫療群」,又稱家醫計畫,鼓勵民眾在社區找到信賴的家庭醫師,小毛病都找該醫師看診,並提供24小時諮詢專線,但目前僅約四成基層院所加入,只照顧到一到兩成的民眾,成效不彰,建議衛福部可將調漲部分負擔所得的6到10億元專款專用,提升家醫群服務量能,讓民眾獲得好的照顧、願意多加利用。

編輯推薦

診所醫師真心告白:感冒藥有效是因為摻了…

半夜睡覺抖動鬼壓床? 其實是…

★更多追蹤報導

基層配套不足 病患難分流
醫療分流是萬靈丹? 強化基層醫療能力是根本
分級醫療上路!小診所、大醫院,帶寶寶去哪兒看病才對?
促進醫療分級!轉診後1個月內 回診4次將不多收部分負擔

--------------------------------------------
Yahoo奇摩新聞邀請「職場爸媽」投稿!在懷孕、生產、育兒的階段,您的職場是否友善?歡迎分享自身經驗,寫下您對企業友善育兒有什麼期待 >>>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