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網像吸毒…健保不給付 美國人網癮氾濫

十歲華裔男童,每天回家不做功課、不吃飯,廢寢忘食地上網、打遊戲,零用錢全用來替網路遊戲中的人物美妝、添購虛擬武器。

男童母親一怒之下,拔掉網路線;沒想到男童抓狂,和媽媽大打出手。媽媽帶兒子看心理醫生後,才知他染上網癮,需要治療;一問醫療保險公司,卻被告知保險不給付,大筆開銷都得自費。

美應對網癮 落後亞洲許多國家

就像酒精和毒品,過度流連網路,也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過去20年來,隨著越來越多與網路有關的科技產品問世,美國網癮問題也成了健康和社會問題。雖然美國戒網中心遍地開花,卻未能遏制這一現象;根據調查,網癮「病患」在20年內增長十倍,病例增長1000%。另有研究顯示,上網還導致每年540億元的生產力損失。而由於保險支付範圍不足等原因,美國對網癮氾濫的應對與治療,已遠遠落後亞洲許多國家。

「富比世」(Forbes)網站引述美國精神病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網癮的症狀包括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會手足無措、需要更多上網時間、對其他事情失去興趣、利用網路來逃避或緩解煩躁情緒;研究還顯示,沉溺網路者通常大腦會出現變化,這跟患毒癮者的腦部變化類似。

中、台、日、韓…早視為心理疾病

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chool of Medicine)近期獲得國家衛生總署(NIH)資助41萬6694元,啟動針對網路遊戲的首個網癮研究。研究為期兩年,或可有助定位網癮,尤其對網路遊戲成癮,是否該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俗稱DSM-5),並找出最佳治療方案。

DSM-5被視為美國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南,但在2013年的版本中,仍無足夠證據可證明網路遊戲上癮為疾病;而中國、台灣、日本、南韓等地,早將科技上癮視為心理疾病,有些地區更將網癮提升至公共健康危機的高度,引導政府和健保供應商推出對抗網癮的解方。

研究領隊南希.佩特里(Nancy Petry)博士說,許多人因網遊導致嚴重問題,比如連續24小時不合眼地玩遊戲,還有人因此輟學、失業,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她表示,網遊上癮的主要群體是男性,且有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等復發病變(co-morbidities)。

許多心理健康專家還認為,過度使用網路的影響不止網遊,網路色情、網戀出軌、網上賭博、沉溺社交媒體、信息過載、屏幕上癮等,都在摧毀數百萬人的生活,並讓美國公司損失數百億元。

美國首家戒網中心─康州網路及技術上癮中心(Center for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ddiction)創始人格林菲爾德(David Greenfield)表示,過去20年來,該中心接診的網癮病人增加十倍,病例更增1000%,每年治癒數百宗。而網路遊戲成癮者,70%是14歲到20歲的青少年。

為因應急劇增長的需求,數百家網癮治療中心在全美各地湧現,提供每周一次的強化治療、數位排毒療養所(digital-detox retreats)和荒野治療(wilderness therapy)等。

戒網中心帳單 不能寄保險公司

格林菲爾德的戒網中心就將增加設30到60天的住院康復項目,成為全美第四家提供住院治療的戒網中心,但這些項目的花費極高、所費不貲,根據療程長短和住院、門診的不同,少則3000元,多則4萬5000元不等。

「保險不給付是美國網癮氾濫的一大元兇。」佩特里說,由於網癮並非DSM認證的心理疾病,戒網中心不能把治療網癮的帳單寄給保險公司,幾乎所有的網癮患者需要自掏腰包;以西雅圖的「reSTART」為例,首月住院治療花費約2萬5000元,門診治療每月8500元。

在美國,網遊上癮目前仍列為DSM-5「待研究」項目;此次康州大學的研究,將調查網癮重災區的13至18歲青少年,並聚焦行為認知治療,其結果將為DSM-5認證網遊上癮為心理疾病,提供必要數據,進而讓接受治療的患者獲得保險保障;一旦網遊上癮被定為心理疾病,其他科技上癮症也會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