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大作戰2-2】3校將退場、4校正待審 解析台灣高教為何掀起這波退場潮

《私校退場條例》通過1年後,台灣一口氣有7間私立大專院校列入專案輔導,面臨7月就要關門的危機。從90年代的廣設大學,到如今少子化,這樣的結果或許不意外,但看在教育團體、相關學者眼裡,一切並不理所當然,私校面臨的問題盤根錯節,從資源挹注到監管方式,都需要翻天覆地的盤整。

距離被列管後的改善死線剩下最後幾天,環球科大校長沈健華受訪時,說要達到教育部的標準至少要募集2億元資金,強調「除非有奇蹟出現,但或許會有奇蹟」,他說,如今還是有團體在洽談,有望引進新資金,不到最後一刻不會放棄。

此時此刻,許多私立大學校長或許就和他一樣,一面洽談資金、一面祈禱奇蹟。

包含環球,還有高苑科大、明道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共4間學校,將在5月31日面對教育部的「最終審判」,假若沒能通過這關,就要在這學期結束時停止全面招生,1年後全面停辦;加上已經自主申請退場的中州科大、台灣首府大學、東方設計大學,到7月31日學期結束時,恐怕一口氣就會有6到7間大學大學同時進入關門程序,也是台灣高等教育史上首度大量學校批次退場。

2022年的大一新生人數只剩下21萬左右,比10年前少了約6萬人,教育部估計,未來將以每年平均2900人的速度繼續減少,這個情況未來恐怕只會多,不會少。

環球科技大學仍在籌措資金,希望能繼續辦學。翻攝google map
環球科技大學仍在籌措資金,希望能繼續辦學。翻攝google map

學生10年減少超過20萬 中南部技術學院首當其衝

1990年代以後,社會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漲,然而當時卻僅有台清交成等不到20間大學,在此背景下,民間出現增加供給的呼聲,1994年的410教改大遊行裡,廣設高中、大學便是其中一大訴求,呼籲台灣應該在5到10年之內,讓年輕人進大學的機會達到美國的54%,甚至加拿大的60%以上。

然而,呼籲的結果,卻是教育部在1996年喊出「第二國道」構想,開放專科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大學,而非另外設立公立大學。一時間全台從南到北的技職學校,無不熱絡地拼升格,如南臺技術學院在1999年改制南臺科大,2000年時嘉藥、崑山、樹德3所南部學校同時升格,甚至2005年一年就有嶺東、聖約翰、大仁、中臺等5所私校晉升大學……很快地,台灣的大專校院就超過140所,也開始出現18分上大學、滿街都是大學生等新聞。

接著少子化發生了。2010年起大學招生開始出現大量缺額,原來還有90萬人規模的私校學生,因此從2014、2015年起連年跌落,來到今年僅剩下約68萬人。全國私校工會發言人尤榮輝指出,從教育市場來看,少子化是需求減少,廣設大學是增加供給,「供需失衡的話,勢必很多學校要退場。」

2014年,位於屏東的高鳳數位學院宣布停辦,為私校退場潮鳴起第一槍,同樣位於屏東的永達技術學院,接著也宣布退場,而後位於台南的興國管理學院、苗栗的稻江技術學院、亞太技術學院,到2022年為止,便有10間學校應聲倒地。

這些第一批倒閉的學校除了都是私立外,大多還有幾個共同點:技職體系、不在都會區、沒有升格成科大。一名任職於中部的私校教師便無奈感嘆,在人人都能上大學的時代,「要也是去市區唸科大,誰想來連捷運都沒有的地方唸技術學院?」

我國全體大專校院學生人數
我國全體大專校院學生人數

倒閉危機蔓延到一般大學 退場條例劃SOP

隨著退場步伐越走越快,立法院終於在2022年4月三讀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簡稱:《退場條例》),規範教育部須召開私校退場審議會,就私校的財務、教學等層面評估後,列出「專案輔導」名單,假若學校未能在2年內改善,就必須停止招生,並在停招1年後停辦,正式劃出退場的SOP。

歷經審議後,如今共有7間學校列入專案輔導。明道大學、高苑科技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中州科技大學因過去已曾遭列管,因此改善死線是5月31日,其中中州已經自行申請本學期結束後停辦;而台灣首府大學改善期限為明年5月,東方設計大學能寬限到後年,但這兩校也已「認賠殺出」,申請7月後提早退場。

若把《退場條例》篩選後的學校看做第二批,可以發現已開始蔓延到科大甚至一般大學,不分類型的私校紛紛遭遇危機,就如身為名校的中國文化大學,去年也出現超過2000個招生缺額。

少子化、廣設大學毋庸置疑是學生減少的關鍵,但尤榮輝指出,長期以來的教育政策,造成公校資源多,學費又便宜,私校學費貴兩倍,能獲得的資源又少,自然就讓學生重公輕私,客觀環境就是不利辦學,「私校退場才是正常的,不退場才是奇蹟。」

尤榮輝也談到,目前退場機制僅有「汰劣」,但在大環境下即使優良學校也難以維持,因此他認為更需要扶優,私校退場後,剩餘財產以及可領的補助款等,應有部份挹注其他私校,再者台灣學費長年凍漲,應該建立合理的調整機制,另外目前捐款給公立學校能100%抵稅,私校卻只有一半,呼籲政府在這部分也應該公平對待。

教育部專案輔導大專校院小檔案
教育部專案輔導大專校院小檔案

欠薪、賣文憑……教育團體嘆:人謀不臧才是最後一根稻草

招生對私校財務的影響尤其明顯,攤開專輔7校近年資料,幾乎連年虧損上千萬甚至上億元,截至110學年結束時,除了東方設計大學尚餘6000多萬元、台首大仍有1000多萬元以外,幾乎都無可用資金,大同、高苑、明道更負債超過千萬元,這幾間學校都是因可用資金不足,而遭教育部列入專輔。

財務出問題,直接結果就是積欠教職員薪資。比如環球科大與大同技術學院,便因此遭教育部各連續開罰7次、6次,明道大學則有39位教職員在5月時提告校方積欠3個月薪資,一名不願具名的教師表示,學校過去就常態積欠2個月薪資再一次發放,但今年(2023)2到4月的薪資完全沒有入帳,過去數個月來,「校長整天信誓旦旦說有金主要進駐,但後來都沒消沒息。」

教育部專案輔導大專校院近年財務
教育部專案輔導大專校院近年財務

長年研究私校治理的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戴伯芬分析,這些學校受到的衝擊裡,少子女化、廣設大學固然是一項因素,但她認為管理問題也不可忽視,尤其教師欠薪在過去如永達技術學院的案例裡,就是董事會經營權轉移時產生衝突,「特別是家族經營的私校,經營權轉移時,就會發生一方覺得這筆錢要付,另一方覺得不用的衝突。」

欠薪之外,如2018年停招的南榮科大,更曾爆發校長販售假學歷爭議。尤榮輝指出,除了大環境、政策因素外,人謀不臧或董事會私心自用、經營無方往往是最後一根稻草,尤其不少私校並沒有建立校園民主風氣,更沒有落實內控、稽核制度,甚至監察人也形同虛設,無法發揮警示作用。

南榮科大曾爆發賣學歷事件。示意圖。取自pexels
南榮科大曾爆發賣學歷事件。示意圖。取自pexels

私校處境繼續跌 學者籲重整監管方式

根據教育部推估,2028年時的大學新生僅會剩下約17萬人,儘管《退場條例》已經通過,但面對越發艱鉅的經營環境,恐怕還需要更細緻打磨每個執行細節。

如今對於退場學校的管理,是列入專輔後由教育部加派至少3名董事參與監管。然而戴伯芬形容這個機制是「天高皇帝遠」,目前退場學校多在中南部,教育部從中央派員監管,往往只能看到表面,「他們的臨場感不夠,也無法處理到細節」,她認為除了官派董事外,更應該納入教師會、教師工會,尤其如果董事會無意處理,身為利害關係人的教師更應該有機會接管董事會。

尤榮輝也認為,在監管上,公部門應更有更聰明做法,教育部更該透過經費的發放與補助,引導私立大學建立自律系統,如果能促使私校更加資訊公開、落實校園民主與法治,對私校的發展才更有幫助,「教育部也不用再那麼用力管,何況這樣也管不好」,尤其是促使私校建立校內內控、課責機制,而非校長胡作非為,最後卻是扣減獎補助的教育經費,反倒是變相懲罰學生。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