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心愛物品 恐傳遞憂鬱自殺訊息

國民黨市議員李新上月墜樓身亡、北一女新生開學才上課5天卻選擇跳樓、女作家林奕含在小說出版後自殺死亡。醫師提醒,企圖自我了解者,常表現出想要自殺、自傷、自我封閉、濫用酒、藥物、送走心愛物品、莫名情緒失控、憤恨悲傷、不在意個人衛生等訊號,家人好友應多加留意,避免憾事發生。

大東京地區,孤獨死年輕化,案件逐年增加,讓日本房東需要投保「孤獨死」險種;在美國,每年約有3-4%的憂鬱症患者自殺。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表示,造成憂鬱的發生大多不是因為單一因素,憂鬱情緒令人對生活失常,覺得生命虛無。

陳家駒提醒門診憂鬱症患者牢記「順處常安」這四個字,同時優先給病患找到他的機會,「一個都不能丟,患者無論什麼時候來找我,我都會給他一個起碼的回應,讓他哭喪著進診間、笑著走出來」,只要讓憂鬱症患者感受到世上有一個人在乎他,他就不會走向絕路。

台灣自殺率在世界排名第18位,自殺防治協會成立以來,自殺率僅從萬分之18降到萬分之16,成效非常有限。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表示,憂鬱症患者在自殺前,常會有4階段的生死掙扎,包括情緒不安、生活失常、脫離現實感與死亡愛戀。

憂鬱的發生多半不是單一因素所引起,大致分為三類:(1)外因累積,面對壓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創傷…等,或是有藥物、酒精成癮行為。(2)內在因素,如家族相關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等。(3)自我認知性原因,有負面的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者。

陳家駒指出,因憂鬱陷入生死掙扎者,日常會出現不安,生活失常,漸漸個人行為反應脫離生活現實,對於死亡自我迷戀,覺得生命虛無,生存無意義,死亡是很好且可考慮的選擇。

陳家駒提醒,別讓患者一個人去面對生活的難題,讓患者知道,世界上除了死亡之外,還有更多值得花心思、花時間的事情可以做。例如,協助日常生活調整,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意義,培養嗜好、興趣,多想想自身正面特質、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也能幫助自救。

(畢翠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