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1號課堂」到偏鄉!張淑芬:遠距進修有助教學創新

疫情如何衝擊偏鄉教育?學童可以遠距學習,老師能否遠距研習?「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發覺尚未補上的資源缺口,捐助線上學習平台《1號課堂》帳號,提供政府認可的研習資源,可望帶給偏鄉教育更多活力。

停課不停學,5月燒起的台灣疫情,迫使遠距上課成為「教育新常態」,此時偏鄉數位落差再度被凸顯。這段鴻溝包括電腦設備、網路頻寬,還包括師資、教材,不只學童基本「四缺」之外,其實偏鄉教師的進修資源,也在這波疫情之下,顯得貧乏。

「老師也想創新,我們就想找一些資源給他們。偏鄉老師的學習能力很好,給他們新內容,可以帶給小孩子更多的喜悅,」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分析。

台積電深入偏鄉,捐助遠距教育資源

張淑芬多年來勤走偏鄉,在第一線教育現場,體會落差現況,疫情時代更是不手軟。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在疫情嚴峻的上半年,不僅是外界所見、積極投入的醫療資源與疫苗捐助,更深入偏鄉學校,捐助千台筆記型電腦,並得到「明泰科技」支持,合捐千台網路分享器、網路資源,同時也與愛琲合作遠距科普教育輔助素材包,補給學童學習資源。

張淑芬觀察到,疫情降低了人們移動以及面對面互動的機會,讓老師也因為研習暫停,失去了進修的機會,她表示,「以前基金會採取開班授課的方式,提供新的訊息給偏鄉教師,現在可以用遠距學習,我覺得很好。」

張淑芬帶領台積電深入偏鄉教育。陳之俊攝影
張淑芬帶領台積電深入偏鄉教育。陳之俊攝影

張淑芬帶領台積電深入偏鄉教育。陳之俊攝影

線上課程可抵教師「研習時數」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本月捐助線上進修平台「1號課堂」全暢聽年會員帳號200個,支持教師自我成長機會,特別的是,1號課堂課程得到縣市政府教育局處的研習時數認可,高品質內容,有助於鼓勵教師的停課不停學。

仔細觀察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的公益計畫,不只是投入最容易被外界看到的「表層缺乏」,總是帶著不同的巧勁視角,關注到較少人關注的「中間層」,精準投入資源,推波助瀾的讓整體環境更好。

例如偏鄉孩子停課之後少了穩定的營養午餐,基金會火速結合食物公司,定期且穩定的供給餐食;又如捐贈醫療人員N95口罩與防疫物資包,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已陸續捐贈3萬套;又如4月太魯閣號事故,張淑芬有感於消防員的盡心努力,捐贈1200套新工作服,加上配備將近1000萬,協助他們洗去惡夢。

張淑芬常能細膩觀察到陽光稀缺的小角落,協助這些充滿熱情與善意的「中間層」,降低他們服務群體的負擔。她相信正向循環之下,最終能夠幫助到需要的對象。

這次選擇投入教師學習資源,也是相同的公益思路,透過幫助老師研習,幫助學童教育。「做的這些,最終都是希望給偏鄉的孩子,更好的將來,改變他們的人生,」張淑芬懇切地說。

張淑芬關心學童教育。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提供
張淑芬關心學童教育。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提供

張淑芬關心學童教育。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提供

高希均:疫情時代,以「讀」攻「毒」

這次線上進修資源捐助計畫,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率先倡議,捐助200組帳號,董事長高希均個人則加碼50組。高希均指出,「教育是我們進步的原因,我研究經濟一輩子,但最關心的議題仍是教育,疫情時代,許多事情都在數位轉型,老師的學習方式更要與時俱進。」

哈佛大學前校長Derek Bok曾經提出,哈佛大學生要學的8項能力,包括:溝通、思辯、道德推理與意願、履行公民責任、迎接多元化生活、迎接全球化社會、廣泛的興趣、就業。

過去的時代,彌平城鄉教育資源,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但現在可以透過網路達成「資源空投」,就是老師在線上、老師的老師也在線上,只要有意願,偏鄉有更好的機會推展教育。

高希均期望的「疫後新常態」,是人們藉此機會關注自我,推動並且實踐進步的觀念,把自己提升為一個有獨立性格,又有社會責任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疫情時代,多讀書,以『讀』攻『毒』,讀書不輸。」

高希均倡導疫情期間以讀攻毒。張智傑攝影
高希均倡導疫情期間以讀攻毒。張智傑攝影

高希均倡導疫情期間以讀攻毒。張智傑攝影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