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活版印刷」發現日語之深奧:從2500種活字逐一拾取 編織成文章

眾所皆知,日語是一種對外國人來說難以學習讀寫的語言,因為它使用許多的漢字,又混雜著平假名與片假名。雖然日語文字種類繁多,但直至20年前,靠著雙手撿拾一根又一根鉛字的撿字師們仍活躍於印刷場前線。造訪「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了解逐漸失傳的「撿活字」技藝,並重新體悟日語的複雜性。

讓外國人驚艷的龐大文字種類

學習日語的外國人經常為文字種類的繁多而苦惱。在英文字母當中,包含大小寫字母共52文字,而日語平假名就有46文字,搭配相對應的片假名共計92文字。此外,在漢字方面,報紙及教科書使用的「常用漢字」就有2136個字。

如此豐富地多樣性就是日語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因。大多數的日語學習者即使能夠用日語對話,卻不擅長讀寫。對日本人而言,假名與漢字混合的文字輸入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外國人來說,宛如魔法。

在此,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在電腦還未普及之前,日本的印刷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現在,即便是日本人,恐怕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在DTP(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已經普及的現今,從輸入文字到更改字體和大小,以及照片配置等排版,一切皆可在電腦上完成。然而,直至20世紀後半期,書籍製作還是以活版印刷為主流。將刻有左右相反文字的鉛棒「活字」按照原稿組合成版,印刷成書。

由於日語需要大量的活字,因此發展出日本獨有的流程進行作業。而傳授這項技術的設施正是2020年開幕的「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東京都新宿區)。由世界最大規模的印刷公司・大日本印刷 (DNP) 營運。 館內展示了直至2003年使用的活版印刷工具,並能實際體驗印刷的流程。


「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的外觀。 這座歷史建築自1926年(大正15年)起由大日本印刷公司進行擴建和翻新,直到2010年作為該公司的辦公大樓使用。如今還原竣工時的樣貌。


使用頻率較低的特殊活字是透過手工直接雕刻製作。用美工刀在面積僅有幾毫米的表面上左右相反地刻下紋路,正是鑄字師的精細工藝。

漢字圈獨有的「文選」更為複雜

日語的活版印刷當中,最大的特徵可謂「文選」。

在這個流程當中,撿字師會配合原稿從擺滿大量活字的木櫃上撿拾一根又一根的活字,並將其排列在手中的文選箱當中。此流程在印刷、報紙、出版業界中,稱做「撿活字」。


撿字師單手拿著原稿和文選箱,收集活字。

DNP 的佐佐木愛表示:「由於文選是漢字圈特有的流程,從歐美前來的參訪者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在文字種類有限的英文字母圈,一般是在一個平台上選好活字,然後完成排版工作。此外,由於較早進入機械化時代,到19世紀後半期就出現了能夠在打字的同時,即能鑄造活字的設備。

另一方面,日語包括符號或數字在內多達2500種的活字,陳列在同一個書寫體、尺寸的木櫃上。在「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館內,每一個文字最少有10種左右,「の」「し」「て」「を」等常用字則多達數百個,龐大的數量令人目不暇給。


從塞滿活字的木櫃上撿拾「文字」


負責營運「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的DNP工作人員

活字文化背後的職人技藝

日本的活版印刷起源可追遡於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當時引進了歐洲的技術開始發展。DNP的前身秀英舍也於 1876 年(明治9年)創業。並在隔年,以活版印刷技術完成了日本第一部國產西洋精裝版書籍。而「秀英體」則發明於明治末期,經歷了110年後的今日仍是日本代表的字體之一。即使在握有如此傲人技術實力的DNP,「從創業至21世紀,文選的方式幾乎沒有改變」。佐佐木小姐會如此提到,想必日語的複雜程度是相當棘手的!

為了準確快速地組合活字,撿字師們積攢了各種巧思。活字木櫃上,常用的假名放置於方便拿取的上排中央,不常用的「外字」則放置在下排後端,以便提高(收集活字的)效率。此外,經常出現的人名等專有名詞、成語,事先用活字組合好的「連字」來縮短作業時間。

一位熟練的撿字師撿拾一根活字所需的時間為1〜2秒,1小時約能撿拾1500根活字。若一本文庫本(平裝書)200頁約10萬字的話,簡單計算約莫需要67個小時。這確實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活字根據類別分類收納。仔細一看,平假名的「の」等常用字的根數較多。


事先組合好的常用單字的連字收納盒。照片中的活字木櫃一直使用到2003年,因此陳列著直到2002年擔任日本國家足球隊總教練「特魯西埃」,以及同年退役的世界拳擊冠軍「畑山(隆則)」的連字。

當收集好一定數量的活字後,就會進入名為「植字」的排版流程。一邊加入標點符號或假名(漢字拼音),並且配合指定的行數和段落,在行距與邊距之間插入比活字還矮的填充物(鉛角)。

接著編輯針對這些做好的版所試印的稿件進行校正並提出修改部份,撿字師反覆置換活字並調整頁面的邊距,最終迎來印刷階段。


實際使用過的植字台。在植字粒的流程當中,會追加標點符號或引用符號、漢字的假名讀音。


從編輯得到修正指示後,為避免其他字列錯位,小心翼翼地使用鑷子調換活字。

感受活版印刷的溫度與日語的複雜性

1970年代,出現了不需使用活字的電腦排版系統後,需要大量人手與時間的活版印刷,便從印製書籍的主流退場。接著到了1990年代後期,DTP的急速普及下,活版印刷的身影便從台前消失。

在DTP裡,更換或調整皆可在電腦屏幕上完成,並且幾乎不需要印刷廠端的文字輸入工作。另外,在鍵盤上輸入日語方面,速度快的人一小時能達到5000個字。這使得能夠展現文選技藝的主場因而消失。


展示了許多珍貴的雜誌和書籍。這張照片是夏目漱石於1905年(明治38年)開始連載「我是貓」的『杜鵑雜誌』第100號。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出版商對於活版印刷有著強烈的情感,就像有雜誌一直堅持到2003年都持續使用活版印刷。即使到現在,雖然數量相當的少,依然有講究的書籍使用活版印刷來印製。當你用手指輕抹文字,即能夠感受到油墨濃淡的微妙變化,甚至可以感受到字體輪廓渗透的韻味。那似乎蘊藏著活字職人們的技藝和努力。佐佐木強調:「即便現在撿活字流程消失,並且在電腦上的操作增加了,印刷現場的職人對製作書籍的技術和熱情仍然不變。」

在「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除了舉辦文選和執字粒的活版印刷所導覽外,另有一區常設體驗展示區,透過實體木櫃和影像技術的結合,可以讓參訪者以遊戲的方式體驗搜尋活字。如今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上輸入文字已司空見慣的時代,這裡將會是一座具有意義及價值的設施,在學習印刷技術歷史的同時,也能重新體悟日語的深奧之處。


體驗模擬文選的設施。根據文章的內容找出活字,然後用手指觸摸前面的玻璃面板。實際體驗後,能感受到這遠遠不及撿字師們的速度。


2樓販售雜貨與書籍、並且舉辦訪客工作坊,以及與印刷或書籍製作相關的企劃特展。

「市谷之杜 書與活字館」

地址:東京都新宿區市谷加賀町1-1-1 開館時間:平日11:30~20:00、六日及國定假日10:00~18:00 休館日:週一・週二(逢國定假日開館) 入場免費 ※採預約制

攝影:花井智子
採訪、撰文:nippon.com編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