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破解糖尿病4大迷思 照顧者可放下重擔

忙了一天回到家,發現家中的糖尿病長輩又亂吃東西,明明講了很多遍,不要吃甜點、不要吃糖,還是常常破戒,讓照顧的人身心俱疲,家人也變得消極不願意溝通。你家是否也發生過這樣的情形?有糖尿病友的家庭都知道這是一場長期戰,其實,不是得了糖尿病就要跟原來的生活告別,本篇文章將破解糖尿病和家人常遇到的4大飲食迷思,教大家只要找對方法,了解攝取營養的關鍵,糖友也能繼續吃美食,享受吃的樂趣,照顧者也可以放下心中重擔!

一聽到「糖尿病飲食」,照顧者和當事者都覺得很沉重,總覺得規矩很多,下面是常見的糖尿病四大迷思,破解後會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這麼可怕。

迷思1: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

破解:很多人以為吃太多糖才會得到糖尿病,如果家人得到這個疾病,常會出現有些家屬開始指責病人過去太喜歡吃甜食等行為,反而讓糖尿病患者心生懊悔、愧疚,之後就算想吃甜點也只敢躲起來偷偷吃,不敢再被發現了,其實這個行為反而會讓病人和家屬之關的情感越來越疏離,彼此也變得更不相信對方,對糖尿病的病情沒有幫助,因此釐清糖尿病的原因有助於破解這個迷思。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註1],糖尿病分為第1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型態,都是與身體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有關,造成糖分沒辦法好好在體內轉化使用,並不是吃太多糖才會得到這個疾病,形成的原因很複雜,往往與體質、壓力、生活習慣有關[註2],吃太多甜食比較容易造成熱量超標,在缺乏運動的情況下,很容易營養失控、內臟脂肪堆積引起肥胖相關疾病。

迷思2:碳水化合物對糖尿病不好。

破解:很多人覺得碳水化合物就是糖,間接認為糖尿病的人就是不能吃碳水化合物,都要吃得很「素」才行,其實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很重要的營養素,就像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對人體都是必需營養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只要掌握每一餐飯的份量比蔬菜少即可,盡量挑選全麥、高纖的碳水化合物[註3],營養含量更豐富。

迷思3:罹患糖尿病後你得放棄所有甜點。

破解:照顧者每每遇到病人表明想要吃甜點時,都覺得非常困擾,甜點顧名思義就是有含糖,要怎麼說服病人不要吃,又擔心從此都不能吃甜點的生活也太沉重了,其實,糖尿病也可以吃甜點,可以選擇阿斯巴甜、糖精、甜菊萃等代糖製作的甜點[註4],或是用優格、牛奶、地瓜等食物製作的點心,一樣可以有甜蜜蜜的口感,又能滿足想吃的心情。

迷思4:有人勸你少吃碳水化合物,要多吃點蛋白質。

破解:照顧者是最常陪伴在身邊、一起回診、一起生活的人,但常常面對街坊鄰居給很多意見,尤其是沒有罹病的人常給很多他們自己的飲食觀念,像是少吃碳水化合物,要多吃蛋白質等意見,為了病人健康和鄰里關係,有時候照顧者都搞不清楚是否要照著做才是真正為家人好,一不注意就會被這些意見牽著走。

其實,吃太多蛋白質反而會讓身體造成其他負擔,主要的原因是蛋白質可能含有飽和脂肪,這類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的風險,糖尿病飲食要掌握蛋白質約佔總熱量的15~20%[註5],不要超過一般的飲食份量較適合。

對於糖友來說,吃是最重要的事,照顧者常常很煩惱要怎麼同時準備糖尿病和其他家人的三餐飲食,其實有更方便的做法可以滿足全家人,可以參考國健署的「我的餐盤」口訣[註6],將每日飲食指南概念重新繪製成餐盤圖像,按照這樣的比例,建立均衡飲食份量的概念,當中「飯跟蔬菜一樣多」可以稍做調整,變成「飯比蔬菜少一點」的原則,輕輕鬆鬆地將健康飲食融入在每一餐中。

除了三餐之外,也可選擇糖尿病營養品做日常補充,建議可注意以下挑選原則:

1. 選擇原裝進口的國際大品牌,有國家認證,品質較有保障。
2. 有臨床研究,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
3. 含有鉻、多種營養、多種膳食纖維及低升糖指數等特色,幫助糖尿病營養管理。

正常的三餐配上營養品,可以幫助照顧者準備飲食更輕鬆,像糖尿病需要的維生素B群、鉻、35種營養素等關鍵營養也能控制在每天的總熱量中攝取到,尤其是鉻有助於維持正常醣類代謝,因此起司、全榖、肉類、蘋果等常見含鉻的食物都可以加入每餐菜色中,漸漸地幫糖尿病人建立正確的營養概念[註7],他們也會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及支持,不再自卑與害怕,會更積極主動的關注營養攝取,做好自身管理,讓照顧者真正放心。

[註1]參考資料:衛福部三高防治專區
[註2]參考資料:衛福部新聞「成人每4人就有1人有罹患糖尿病風險」
[註3][註5][註7]參考資料:衛福部糖尿病防治手冊
[註4]參考資料:衛福部糖尿病飲食
[註6]參考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我的餐盤手冊」

看更多專題內容「糖友生活指南 吃喝出遊享樂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