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陰影下的關稅戰

美國通膨壓力加劇,連續數月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都創下近年新高。最新的CPI較去年同期急升5.4%,為2008年8月以來最高。而更受聯準會關注的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則上升4.5%,創下近30年紀錄!

導致物價飛升的趨勢包括人口老化及疫情等因,。不過前者是慢性的長期影響,後者則屬短期衝擊。真正關鍵的中期因素,可能是美國前總統川普至現今拜登總統所推動的美中對抗戰略。

全球化年代以來,跨國企業爭相建立全球供應鏈,尋找最便宜的原料、產品、物流與勞動力,惠及美國核心CPI於1990至2019年的30年間僅升18%。不過,近年貧富懸殊加劇助長民粹主義萌芽,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崛起,逆轉了全球化進程。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等組合拳,而拜登延續這些關稅壁壘政策,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平均超過19%。

貿易締造雙贏,而貿易戰則導致雙輸。政府製造的人為干擾只會徒然製造損及效率的無謂損失。美國開徵1年多的關稅以來,不僅無損中國貨物出口到美國的增長,反而還推升了美國的通膨,因此,美國財長葉倫終於鬆口,放出檢討關稅壁壘的風向球。

葉倫上周受訪時表示,拜登政府仍在審查去年初簽署的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認為協議未能解決兩國之間的基本問題;同時認為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可能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拜登上任已7個月,葉倫的「檢討」風聲,顯示美國對發動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有改弦易轍的跡象。

事實上,需要檢討的不僅是自傷傷人的關稅措施,更應包括美中脫鉤的對抗思維。美國國內矛盾繁多,對外合作互利,對內調養生息,才有助於美國政經文化影響力的延續。不思此道,卻想以打擊競爭對手的方式求勝,恐怕必然走向事與願違的結果。

以數據來說,「美國全國商會」今年出版的《瞭解美中脫鉤》報告,不僅對總體損失提出評估,對航空、半導體等個別行業的損失也有具體分析。損失多大,看脫鉤程度多深而定。假若只是對華進口貨物都加25%的關稅,而非完全脫鉤,直接損失已非常巨大,全美每年GDP會因此減少1900億美元。若美國在大陸的投資額因脫鉤而導致要把在華資產賣掉一半,每年的投資盈利便要減少250億美元。美國的服務業出口每年也會少掉150至300億美元。這些都是每年的損失,積累起來的金額更為可觀。

對美國半導體產業而言,脫鉤會衝擊全球科技供應鏈,導致一些外國廠商「去美國化」。中國會尋求自給自足,而失去大陸市場會使美國半導體行業整體產出損失高達540至1240億美元,從而影響1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消失。

從基層百姓的立場,多數人期待的並非是世界第一的虛名,而是生活逐年改善,下一代「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心願。美國全國商會的計算雖然貌似從商界利益出發,但其實影響的更是千千萬萬人民的安穩生活。放棄霸權思維,學會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但是美國人之福,也更是全人類之幸。(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