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電影《世界末日》情節發生?NASA斥資百億、耗費7年,發射探測器主動撞擊小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The 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DART)探測器,在太空飛行將近10個月以後,終於在今天(27)早上撞擊了它的目標。

美東時間26日晚上7點17分(台灣時間27日早上7點17分),NASA發射一艘名為「DART」的探測器,以時速22,530公里的速度,成功撞向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的衛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並且試圖改變其運動速度與行進軌跡。

在等待測試結果的過程中,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勞雷爾州(Laurel)的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進行一場近乎即時的監測。當DART機載鏡頭捕捉到的連續圖像變得愈來愈大、愈來愈清晰,最後在信號丟失以前填滿了整個網路直播螢幕,證實探測器已經墜入「Dimorphos」,實驗室裡隨即爆發出一片歡呼聲。

在太陽系中,小行星「Didymos」和衛星「Dimorphos」互相環繞運轉,理論上對地球並不構成任何實際威脅,那麼NASA為何要大費周章進行撞擊實驗?

NASA 圖/NASA
NASA 圖/NASA

NASA籌備已久的「撞擊測試」,採取主動姿態保衛地球

根據NASA發布的訊息,這項實驗是整體行星防禦戰略的一部分,主要希望驗證「人為發射探測器主動撞擊小行星,是否能夠改變對地球產生威脅的星體軌道」。假設此次實驗成功,則代表未來人類有能力對抗致命的小行星(或彗星),避免災難電影的情節發生。

「精確測量小行星偏轉程度」是此次撞擊測試的目的之一。根據NASA內部的研究人員評估,此次撞擊預計會將「Dimorphos」的軌道距離縮短約1%,即影響大約10分鐘。也就是說,過去「Dimorphos」每11小時55分鐘圍繞「Didymos」一圈,經此次撞擊後,時間可能會縮短成11小時45分鐘。其餘變化,則有待人員後續追蹤並觀察。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指出,這項實驗耗資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1億元)、長達7年的開發時間,旨在確認能否通過純粹的「動能撞擊(kinetic impact)」技術改變小行星的軌跡,以保護地球不受到任何傷害。任務團隊負責人南西.查博(Nancy Chabot)也表明,此次撞擊並不會摧毀整個小行星,只會產生隕石坑並且改變軌道。

NASA的行星防禦官林德利.約翰遜(Lindley Johnson)對此表示,「DART的成功,代表我們不再無力阻止這種類型的自然災害。」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同樣正向看待,「從本質上來講,DART代表在行星防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是一項為全人類帶來真正利益的團結使命。」

NASA/Johns Hopkins APL 圖/NASA/Johns Hopkins APL
NASA/Johns Hopkins APL 圖/NASA/Johns Hopkins APL

研究仍在進行中:確認探測器DART促使小行星偏轉的有效程度

根據NASA內部官員所言,目前還無法「即時」看到撞擊的那一瞬間,因為撞擊位置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電波單趟傳遞需耗時36秒,而小衛星的功率有限,因此一些影像資料可能要等到明(28)日才能接收完畢。

而在接下來的幾周時間裡,NASA會將此次撞擊所產生的噴射物進行研究,以及精確測量衛星「Dimorphos」的軌跡變化,用來確認探測器DART促使小行星偏轉的有效程度。

以上實證結果,將有助於未來驗證和改進科學運算模型,並方便研究人員精確評估該項技術如何影響小行星偏轉。APL主管拉爾夫·塞梅爾(Ralph Semmel)針對這項史無前例的太空任務表示,「除了技術演示成功所帶來的興奮感以外,DART有朝一日能夠用來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以保護我們所在的星球,並且保護地球上我們所知的生命。」

資料來源:NASAReutersCNN

責任編輯:侯品如

更多報導
太空創投Infinio Capital落地台灣,攜10家台廠用「投資帶訂單」模式打造產業鏈
一封給NASA的信點燃太空夢,新創陽翼先進創辦人張懷謙要在月球打造自己的廣寒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