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馬英九先生訪問大陸的商榷函/楊海峰

本報頃接楊海峰君致馬英九先生「邀請訪問大陸的商榷函」,全文照刊如下: 「馬英九先生鈞鑒: 我是一位大陸人士,中共黨員,長期關心兩岸和平發展,可以直通大陸最高層。本人聯絡電話13683048347,附身份證正反面。 6月19日,中國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提出大陸政策建議案,引發國民黨部分人士疑慮,擔心江啟臣主席主政下的國民黨淡化和拋棄九二共識,多位國民黨前主席發言重申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國台辦也已嚴肅表明:國民黨若偏離九二共識,“不僅會損害互信基礎,而且會給兩黨及兩岸交流合作造成障礙。” 在中(陸)美多領域對抗逐步升級,以及國台辦與陸委會、海協海基兩會溝通聯繫管道相繼中斷多年的當下,大陸極端民族主義急驟膨脹,軍機軍艦繞台已成常態,兩岸因軍事誤判導致擦槍走火引發衝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調整,是大陸對臺灣繼續抱有希望或是徹底絕望的分水嶺,對兩岸實現永久和平,或是導致激烈對抗,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九二共識的精髓是兩岸雙方求一個中國原則之“同”,在一個中國涵義存在分歧“異”的部分,雙方擱置爭議。大陸主張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中意涵,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主權爭議,這是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完整詮釋,可以視為“一中不表”;為了強調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以英九先生為代表的國民黨主流堅持“一中各表”。“一中各表”凸顯了兩岸主權爭議,並不符合九二共識中擱置主權爭議的精神,大陸自始至終沒有認同,但為了顧全兩岸和平發展大局,也沒有公開反駁。以大陸視角來看,一中就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再表一個中華民國,由於兩岸主權和治權都沒有相互承認,政治上沒有任何連結,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加上一個中華民國,就是兩個中國。兩岸沒有政治連結的“一中各表”就是變相兩國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分裂主張。這也是大陸涉台學術界,對英九先生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問題上頗有微詞的主要原因。 在雙方沒有主權共識的狀況下,擱置主權爭議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對話溝通的政治基礎,曾經發揮過極為重要的橋樑作用。誠如連戰先生6月22日下午發佈的新聞稿所述:“兩岸分隔以來,主權爭議一直存在,為了在此形勢下開展對話交流,推動和平共榮,才有九二共識的產生……經由實踐證明,九二共識足以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擴大臺灣的國際空間,其價值不容否認抹煞。” 但是,九二共識以雙方擱置主權爭議為精髓,這個所謂的共識是極其脆弱的。而且,九二共識這一名詞,也是蘇起先生在2000年才創造出來的。李登輝先生執政後期,隨著訪問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兩國論”的提出,九二共識的脆弱性就已顯現出來,最後導致兩岸惡語相加,台獨勢力快速崛起。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後,由於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雙方的溝通管道已經中斷過一次。陳水扁執政後期,兩岸關係甚至劍拔弩張。 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後,在英九先生第一個總統任期,兩岸雙方恢復九二共識,擱置主權爭議,共創經濟雙贏,有力推動了兩岸的交流合作,簽署了二十三項協定。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化,兩岸的主權爭議再次顯現出來。由於當時執政兩岸的國共雙方未能及時化解九二共識“異”的部分,英九先生·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尤其是太陽花學潮之後,兩岸關係事實上也是處在停滯狀態。 因此,即便現在不是民進黨執政,而是國民黨繼續執政,如果兩岸雙方不能化解九二共識中兩岸主權爭議之“異”,兩岸關係也不會得到實質進展。主權爭議是兩岸分治後一直阻礙和平發展的最主要矛盾,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新論述,只有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立足化解兩岸主權爭議這一主要矛盾,進而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才能讓藍營窩心、綠營安心、大陸放心。 為了化解長期困擾兩岸和平發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主權矛盾,實現兩岸主權爭議軟著陸,本人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國、共、民三黨創建以來各個時期的政黨關係,沿著並理順兩岸分治後的歷史脈絡,以及研判兩岸紅、藍、綠三方都能接受的政治底線後,開創性提出“以中華主權凝聚兩岸主權共識”(簡稱“中華共識”)的和解構想。 中華共識的具體內容是: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主權屬於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和14億大陸同胞在內的兩岸人民,兩岸主權包含港澳主權,統稱中華主權,中華主權由兩岸人民共用,兩岸的前途(包括臺灣的前途和大陸的前途)要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 簡單一點解讀,中華共識就是九二共識的升級版。九二共識的精髓是兩岸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中華共識就是在繼續“求一個中國原則之同”的同時,把九二共識中存在分歧的一個中國涵義之“異”給化解了。中華共識包括兩個最重要的面向,一是臺灣要接受統一,二是大陸要實行政治民主。以兩岸當前及今後的情勢,臺灣不接受統一,兩岸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大陸不實行政治民主,兩岸也不可能實現統一。因此,中華共識可以超越九二共識,成為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共識。中華共識跟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一樣,蘊藏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由於受篇幅限制,本人在此不再展開論述。 協商達成中華共識,需要兩岸雙方開啟政治對話進行討論。而當前,由於民進黨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官方的溝通聯繫管道已經再次中斷多年,這種僵局一定要想法打開。 任何僵局的破解都需要立足並尊重現實。當前兩岸最大的政治現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臺灣視為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但從未對臺灣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民國現行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涵蓋大陸地區,但從1949年起也沒對大陸地區行使統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先後與世界上18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華民國仍與15個國家維持著外交關係。兩岸憲法規定的領土主權範圍涵蓋對岸,並且是重疊的,治權卻是分立的,互不隸屬。兩岸要破解當前的僵局,必須首先正視這一政治現實。 基於以上政治現實,本人提議一個破解當前兩岸政治僵局最簡單的辦法:兩岸領土和主權範圍既然是重疊的,又無法承認對岸是一個主權國家,兩岸雙方可以根據各自憲法,相互承認對岸為自己憲法架構下的政治特區。 亦即,大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承認臺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政治特區,實際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在聯合國和180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特區政府。 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簡稱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礎上,大陸也應默認:臺灣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政治特區,實際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在15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只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大陸特區政府。 這樣,兩岸雙方既對等尊嚴,都有臺階可下,又可實現重疊主權下治權的相互承認。只要兩岸在國際上不推行雙重承認,就不會造成大陸同胞最忌諱的“兩個中國”。這個和解方案,也許兩岸政府都未必滿意,但最終的結果一定是雙方都能接受。在沒有更好的和解方案提出之前,本人堅定認為這就是破解當前兩岸僵局最好的方案。 以大陸的視角,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特區政府,即把中華民國臺灣特區化,等同以和平的方式在臺灣地區落實“一國兩制”,完全符合大陸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而且不需要像接收香港和澳門那樣,既要制定基本法,又要成立特區政府籌備委員會。有別于“馬照跑舞照跳”的港澳版一國兩制,臺灣版的一國兩制,就是“街頭照上,總統照選”。 以臺灣的視角,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特區政府,也在落實“一國兩制”,是落實中華民國現行憲法架構下的“一國兩制”,而且還能鞏固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臺灣同胞不僅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而且在現有的15個邦交國,中華民國還能代表大陸領土和人民。 當前,以英九先生為重要代表的國民黨人,一聽到“一國兩制”,馬上條件反射,狹隘地把“一國兩制”窄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港澳模式”,進而抵制。這是國民黨對台獨勢力拿香跟拜、嚴重違背中華民國憲法精神的錯誤做法。根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法,大陸地區依就是中華民國領土,臺灣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大陸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一個中華民國領土範圍內,臺灣和大陸目前分別實行的難道不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正是因為當今的國民黨緊跟民進黨,嚴重背離中華民國憲法,才導致大陸非常善意和極具包容性的“一國兩制”,在臺灣被誤解扭曲得一無是處。這一嚴重錯誤,須從英九先生率先垂范,儘快予以糾正。 根據兩岸憲法,兩岸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並不困難,難點在於兩岸無法相互接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在這一點上,兩岸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啟政治智慧。老子曾說:“名是道的外相”。兩岸若繼續以對抗排斥對岸的舊思維,去解讀不斷變化中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會因一個國家之“名”而困擾兩岸和平發展之“道”,兩岸政治關係僵局永遠也無法打開。若改以包容接納對岸的新思維,兩岸雙方雖然都有國家之“名”,但都把對岸當成自己憲法架構下的政治特區,不再繼續視為無法接納的國家,長期困擾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權爭議難題也就有了破解之道。 以歷史眼光來看,兩岸政治關係如同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一樣,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的特殊歷史時期。特殊歷史時期的兩岸特殊關係,就應該以特殊的方式來處理。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都從各自憲法層面實現了與對岸的法理連結,而不再相互排斥,從而把兩岸政治關係從“有你無我、有我無你、互不隸屬”提升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隸屬”,可以視為九二共識的深化,也是對“一中各表”的夯實。就像一枚硬幣的一體兩面,一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面是中華民國,由於兩岸互認政治特區融為一體了,兩岸都能代表中國,根本就不存在兩個中國的問題。臺灣再進行“一中各表”,大陸也就不會有人再提出質疑。 而且,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還可以解決兩岸及國際政治現實中的很多難題。 譬如,兩岸領導人會面時的稱謂問題。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時互稱“先生”,仍是一種擱置主權爭議解決稱謂問題的權宜辦法,並不能視為“一中各表”的具體實踐。假如大陸認同英九先生主張的兩岸沒有政治連結的“一中各表”,兩岸領導人應該互稱“主席”“總統”才對。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因為有了政治連結,不論在兩岸場合,還是在國際場合,兩岸領導人都可以會面,也都可以互稱官銜,只是把對方視為特首即可。 在兩岸領導人稱謂問題上,兩岸領導人一定不要自我設限。破解兩岸僵局,兩岸領導人終歸要有一見。假如習主席見面稱呼蔡總統為“女士”,在台方一再堅持對等尊嚴的情況下,蔡總統只能稱呼習主席為“先生”,這樣就把兩岸領導人、尤其把大陸領導人的政治格局都人為降低了。作為一介鄉野小民,本人對兩岸領導人稱謂,尚且能夠抱持開放的視野和包容的胸襟。心胸大了,很多所謂的大事也就變小了。太平洋能夠容下中(陸)美兩個超級大國,難道中華大地上容不下憲法主權重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由衷希望兩岸領導人,在處理稱謂的問題上,務必都要解放思想,展現出大國領袖的非凡氣度。 又如,兩岸在對岸邦(建)交國的國際空間問題。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在中華民國現存的15個邦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特首,大陸領導人到中華民國15個邦交國進行訪問時,只能享受中華民國特首的政治禮遇。 同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180個建交國,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政府,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首,臺灣領導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180個建交國進行訪問時,可以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首的政治禮遇,大陸不僅不應再打壓,而且還要提供各種便利,並幫助安排臺灣領導人會見建交國政要和各界名流,層級越高越好,讓臺灣領導人充分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溫暖,盡享大國的尊嚴和榮耀。 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臺灣在大陸建交國的國際空間問題,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國際空間。 再如,臺灣參加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問題,以每年爭議最大的臺灣參加WHA為例。 兩岸相互承認對岸為政治特區後,實際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特區政府。既然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一個特區政府,臺灣當然可以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WHA。這相當於兩岸在國際上各讓一步,大陸給臺灣面子,臺灣給大陸裡子,雙方都海闊天空。 大陸也許有人會問: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參加WHA,豈不造成了兩個中國?本人的解疑是: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WHA,雖然名稱上會出現兩個中國,但中華民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一樣,僅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特區出席WHA的,實質上體現的仍是一個中國原則。至於臺灣有人說是以主權國家參加WHA,國際主流社會不會承認,在兩岸和平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大陸也不要斤斤計較,這能體現大陸事臺灣以仁。 以臺灣視角,臺灣既可在國際上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又能享受比香港特區、澳門特區更加優厚的特區待遇,這叫臺灣事大陸以智。 在聯合國及國際組織,一個中華民國,兩岸各自解讀:臺灣可以自我解讀為主權國家,大陸當然解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政治特區。這樣,大陸贏的是“一中原則”,臺灣贏的是“中華民國走向世界”,不僅能夠化解臺灣參加WHA爭議,也為今後臺灣加入其它國際組織,以及未來成為聯合國觀察員提供一個可以套用的互利共贏模式。 中華共識是涉及兩岸各種政治力量切身利益的社會系統工程,龐大且繁雜,需要凝聚兩岸各方共識。本人提出中華共識已近十年,由於人微言輕,儘管竭盡心力,至今尚未引發兩岸廣泛關注。英九先生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也曾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又與習近平主席見過面,動見觀瞻。懇請英九先生復函,對本人提議的中華共識發表看法,然後轉交媒體發表,先讓兩岸各界人士公開討論,為國民黨制定與時俱進的兩岸政策徵集意見,以民促官,以野促朝。 如果兩岸領導人都認為有必要見面交換意見,英九先生是目前兩岸紅、綠、藍三方均能接受的政治人物,也是為蔡英文女士親訪大陸暖場的最合適人選。只要蔡政府願意拋棄固執與偏見,委派英九先生作為總統特使訪問大陸,為自己親訪大陸鋪路架橋,本人深信習近平主席一定會展現出大國領導人的格局與魄力,向臺灣方面公開發出邀請,一舉打開當前的僵局,開創兩岸歷史新局。 如果臺灣領導人認為本人提議的中華共識不可行,就請從臺灣角度提出破解兩岸政治僵局的辦法來。總不能“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行”,如同把頭埋進沙漠裡的鴕鳥,對兩岸持續多年的僵局視而不見,任由兩岸無休止對立拖耗下去。 祝平安喜樂! 後學 楊海峰敬上 2020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