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中觀點》改革台鐵?社會願意承擔多少改革的壓力和痛苦?

太魯閣號發生出軌意外,奪走51條人命,台鐵改革再度成為熱門議題。   圖:紅十字會/提供(資料照)
太魯閣號發生出軌意外,奪走51條人命,台鐵改革再度成為熱門議題。 圖:紅十字會/提供(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51條人命,太痛了,輿論一片痛定思痛的呼聲。交通部長林佳龍為承擔政治責任而宣布請辭,整個社會也再次揚起改革台鐵的要求,高喊了將近20年的台鐵「公司化」主張,最近又再度浮上檯面,但是台鐵企業工會卻立刻跳出來發聲明反對,聲稱台鐵改革不是一句「公司化」可以解決的。

其實早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的初期,就開始推動台鐵的改革,也曾提出公司化的主張,但當時台鐵工會便以罷工相脅,以致無疾而終。

今年清明節之前,台鐵工會的宜蘭分會曾經揚言要在連假期間「集體休假」,理由是什麼呢?是因為現在人力變充裕了,以致加班機會減少了,加班費也少了,等於變相減薪,所以要抗議!可是諷刺的是,如果大家記憶猶新,2017年台鐵工會不是還以人力不足,超時加班而揚言在春節連假罷工嗎?所以人力不足,加班太多要威脅罷工;人力充足,不需太多加班也要威脅罷工。

其實台鐵工會說得也沒錯,台鐵的問題不是一句「公司化」可以解決的,改革台鐵除了台鐵制度面的改革之外,也還要致力於台鐵內部企業文化的革新,以及朝野政黨與整個社會對改革的集體認知。但是如果連「公司化」這種改革工程的基礎建設都無法推動,還奢談什麼其他的革新呢?工會是勞工透過集體力量捍衞勞動權益的一種機制,在進步的國家都該給予維護。但是勞動的權益也必須有合理的訴求,更必須與社會的公眾利益取得平衡,並不是至高無上的絕對值。否則公營事業的體質,都將變成一種比聲量、比蠻橫,而不比努力與績效的文化。

說一個筆者近距離接觸台鐵的經驗。筆者曾有機會受邀參與一個台鐵局內的會議,結果開會當天,所有外部委員都到齊坐定了,卻突然告訴我們所有台鐵內部的代表統統「臨時有事」,無法出席,因此只好流會。當天並沒有什麼緊急的鐵路事故發生,臨時取消會議卻沒有盡速聯繫局外的與會者,可以看出台鐵管理的鈍化程度。後來這項會議隔了幾天重開,但會議結束後,負責會議記錄的一位資深員工卻不太會使用電腦,打字奇慢無比。於是他的主管怕與會者久候,只好上前幫忙做會議記錄,但他們仍然肯定稱讚這位資深員工,說他是資深員工中少數「肯學習、肯做事的人」。這些都是很小事情,但是見微知著,可以看出台鐵內部的管理效能與企業文化。

說這些故事,不是要否定台鐵或台鐵的員工,相信仍有許多競競業業,盡忠職守的台鐵員工,但是如果組織的結構與氛圍無法改變,任何個人的努力都將事倍功半。筆者所舉的這些例證,只是說明了社會對台鐵需要結構性徹底改革的認知,並不是空穴來風。而像台鐵這樣一個沉痾已重的老邁機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也不是一人一黨之事,唯有執政黨有決心,在野黨和民意代表們不要見獵心喜扯後腿,而且整個社會願意持續關注相挺,願意承受改革所帶來的衝擊與痛苦,才可能竟其功。

毛澤東曾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同樣地,改革也不是請客吃飯,現在大家都要求改革台鐵,但是如果改革一但展開,碰觸了既得利益者的勢力範圍,不管是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包商,都可能製造很多紛擾,到時候社會大衆還會願意繼續支持嗎?改革是一條漫長的路,可能沒有個十年、二十年難竟其功,可是當太魯閣號、普悠瑪號的悲劇被淡忘以後,社會還願意為了支持改革台鐵而忍受工會罷工,鐵路癱瘓嗎?媒體、民意代表還能夠自我克制,不為內部的不實爆料撐腰嗎?

改革的漫長過程中,如果改革者本身不夠堅毅,憂饞畏譏,就很難堅持下去;或者是在上位者不能相挺,害怕壓力、害怕駡名,就會讓改革者陷入孤軍奮戰,無以為繼;又或者是社會大衆不夠支持,是非不明,則改革也會前功盡棄。
人人都想要享受改革的令名,但是真正的改革者卻是寂寞的,改革的過程也是痛苦的。改革者不能只想要得到觀眾的掌聲,卻不願意承擔荊棘帶來的痛苦。

更多新頭殼報導
對撞畫面曝光!運安會:太魯閣號遭工程車撞偏 左車頭猛撞隧道口受創最重
太魯閣號出軌》「黑盒子」戳破李義祥停工謊言!運安會:工程車過彎熄火翻滾落軌
太魯閣號出軌》監視器畫面曝!事故當天李義祥載整車輪胎趕赴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