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宣稱「科展內容結果顯示,泡過免洗筷的水會造成蝦隻死亡,長期使用恐會導致淋巴癌」?

事實查核報告#843

網傳宣稱「科展內容結果顯示,泡過免洗筷的水會造成蝦隻死亡,長期使用恐會導致淋巴癌」?

發布日期/2021年3月10日

經查:

一、專家說,傳言提及的科展實驗,無法證明「免洗筷浸泡的水」造成蝦隻死亡,不能直接用科展實驗來推論「使用筷子會導致淋巴癌」。

二、食藥署規定的免洗筷衛生標準,僅允許二氧化硫殘留500ppm以下,過氧化氫及聯苯不得被驗出。

三、專家及食藥署建議民眾日常外出飲食以環保筷為主。如有必要使用免洗筷,可用肉眼及嗅覺觀察,如果顏色太白或有酸味,可能有殘留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近期流傳訊息指稱:

平鎮市六和高中的學生用免洗筷泡過的水拿來飼養黑殼蝦,結果二小時蝦子抽搐、一天內死亡、五天後腐爛!學生用此項實驗參加科展拿到第三名。學生們表示,免洗筷最毒!

即便熱水燙過,也名列第二毒。其中找出最毒日常用品這項最受矚目,因為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指導老師陳念雯、梁思梅及學生劉冠志、蔡育儒、宋柏儒、謝皓任等人透過實驗發現,最毒日常用品前三名依序是:

1、免洗筷、

2、燙過的免洗筷、

3、自助餐店裝湯外帶的半透明塑膠袋。

學生們再用熱水燙過免洗筷,丟掉燙過的水後再重新浸泡,也有前述重複十次浸泡冷卻後,拿來養五隻黑殼蝦,結果是第二天才死去;顯然免洗筷燙過後還是很毒!

毒性名列第三名的是半透明塑膠袋,裝湯後溶解出來的是雙酚A、可塑劑,實驗第三天,五隻蝦就全死光了。

筷子 & 淋巴腺瘤

( 家裡不開伙的尤其要注意 )

去年我們一位同事突然聽說得口腔癌,約一年就去了!他是一位工作認真服務熱忱的查修人員,不抽煙、不吃檳榔,時常過午才看他吃飯,飯後習慣嘴巴叼著一根牙簽,久久含著沒吐掉!

有一天覺得口腔內破皮潰爛不會好,去找牙醫,醫生說沒關係擦點藥吃藥就好!一星期沒好,再來一星期後沒好;醫生復診才發現,不對!要到高醫做檢查;已經是末期!動了兩次大開刀、化療等等 ⋯,結果還是來不及,走了!

就請隨身攜帶環保筷,大家切記,生活中很多的無形殺手 …

強烈建議:帶一雙筷子放在公司吧 ! 既經濟又環保且衛生。昨天參加趙可式教授「 安寧療護傳愛種子培班 」, 趙老師說:

妳們什麼都可以沒聽進去,請一定記得勿再使用 " 衛生筷 " 了!

趙可式博士說:如果你以前到現在每天用免洗筷吃飯,未來還是如此,有被診斷為癌症時,請不用再問 「 為什麼是我? 」

請轉傳分享出去吧!功德一件喔!~」


圖1:社群平台流傳貼文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平鎮市六和高中科展實驗中,驗出最毒日常用品前三名依序是:免洗筷、燙過的免洗筷、自助餐店裝湯外帶的半透明塑膠袋」,是否有此科展?

查核中心檢索《自由時報》、《中視新聞六一下》報導。2010年六和高中附設國中部的學生參加桃園縣科展,找出日常生活最毒物品的前三名分別是免洗筷水、燙過的免洗筷、半透明塑膠袋,實驗以上述日常物品泡水再來養蝦,測試蝦類是否死亡。傳言應指的是平鎮市六和高中附設國中部。因此,確實有傳言所稱的科展實驗。

爭議點二、傳言引用科展內容稱「常用筷子恐會導致淋巴癌」,是否屬實?如何解讀原始實驗內容?

查核中心採訪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他表示,依據傳言敘述的實驗內容,以重複浸泡過免洗筷的水,放入蝦隻。實驗結果雖是蝦隻皆死亡,但因傳言沒有提到實驗是否有對照組,且難以掌握免洗筷的數量、水的來源、蝦隻的豢養品質。因此,雖然實驗結果顯示蝦隻死亡,但無法證明是「免洗筷浸泡的水」造成蝦隻死亡;科展實驗也難以推論免洗筷溶出的化學成分含量;更無法用傳言提到的實驗內容,直接推論「使用筷子會導致淋巴癌」。

至於傳言稱「塑膠袋裝熱水,溶出可塑劑(塑化劑)」,李俊璋說,這是正確的。民眾應避免使用塑膠袋裝熱水、熱湯,甚至是加熱微波。塑化劑是環境荷爾蒙,過去有許多研究證明,塑化劑與人體賀爾蒙分泌有顯著相關,會有影響民眾賀爾蒙是否正常分泌的風險,對於孕產期婦女,可能因日常生活、飲食、接觸用品含塑化劑,對胎兒造成影響,孕產期婦女更要留意日常生活飲食。

李俊璋說,民眾常見的塑膠袋、塑膠盒、化妝品、環境清潔劑等,都有塑化劑的殘留。建議民眾,平常多以環保餐具為主,且塑膠袋應避免直接裝放食物。

爭議點三、目前台灣「免洗筷餐具」的衛生標準為何?

查核中心採訪衛福部食藥署。食藥署表示,免洗筷是以竹或木為原料經加工製成,依據衛生「免洗筷衛生標準」,免洗筷不得有不良變色、異臭、異味、污染、發霉、蟲蛀、含有異物或纖維剝落等狀況。

食藥署表示,業者為了不讓免洗筷變質或漂白,會添加化學劑。而依據標準,免洗筷的二氧化硫殘量應為500ppm以下,且不得驗出含有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

食藥署表示,從2018年至2020年,台灣各地衛生所共抽驗130件免洗筷、衛生筷。檢驗過程會檢測免洗筷外觀是否有發霉、變色,且化學殘留也需符合標準。根據檢驗結果,130件數的免洗筷均在檢驗標準內,二氧化硫殘量均為500ppm以下,且無驗出含有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

爭議點四、如何建議民眾使用免洗餐具?

(一)李俊璋表示,目前廠商在製造免洗筷會添加化學劑漂白、防腐等,但依食藥署規定,目前僅允許二氧化硫殘留,且只能在500ppm以下,過氧化氫及聯苯不得被驗出。因此,在此範圍下的殘留,目前對於人體尚在合理使用範圍內。

李俊璋表示,以環保及維護生態的角度,建議民眾在外儘量選擇使用環保餐具,或可重複使用的湯筷,最好是避免使用免洗筷。

(二)食藥署表示,訂定規定免洗筷二氧化硫殘留量,是參考國外的檢驗標準。至於民眾一般在飲食是否因為浸泡熱湯、熱水,而溶出化學物質,可能會與浸泡時間、湯汁成分含量而不同。如民眾有疑慮,使用時建議不要將筷子泡在熱湯裡,以免增加有害物質溶出的風險。

食藥署建議對免洗筷有疑慮的民眾,出外用餐時可自備環保餐具,如需使用免洗筷時,應避免使用顏色太白、有異味酸味的免洗筷,並注意包裝是否完整及有無破損發霉的現象。

食藥署提供檢視免洗筷的方式,在使用前「看一看,聞一聞」。「看一看」是檢查竹筷或木筷是否保有原來的顏色,如果有黑灰點可能發霉被污染,如果顏色太白可能是過度漂白。而「聞一聞」是否有酸味,如果有酸味,意味著可能有殘留過量二氧化硫。

結論

一、專家說,傳言提及的科展實驗,無法證明「免洗筷浸泡的水」造成蝦隻死亡,不能直接用科展實驗來推論「使用筷子會導致淋巴癌」。

二、食藥署規定的免洗筷衛生標準,僅允許二氧化硫殘留500ppm以下,過氧化氫及聯苯不得被驗出。

三、專家及食藥署建議民眾日常外出飲食以環保筷為主。如有必要使用免洗筷,可用肉眼及嗅覺觀察,如果顏色太白或有酸味,可能有殘留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免洗筷有多毒 六和國中生報你知

中視新聞六一下〈免洗筷泡水一週 竟可毒死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