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千萬不能吃榴槤又喝酒,一點酒精都不行,有可能會要命」?

事實查核報告#2422

網傳「千萬不能吃榴槤又喝酒,一點酒精都不行,有可能會要命」?

發布日期/2023年6月9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9版】

一、針對傳言提及吃榴槤易中毒或死亡,專家檢視現有實證資料,並沒有研究證實在飲酒時吃榴槤會產生健康風險或致命;有體外細胞研究發現榴槤成分可能影響酒精代謝,但能否推論到人體,以及要攝取多少量才會影響酒精代謝,尚無足夠的科學證據。

二、專家說明,學理上,榴槤的硫化合物成分會影響乙醛去氫酶的濃度,可能會有酒醉的症狀(如頭暈、想吐)而身體不適。

泰國公共衛生部發布衛教文章也指出,目前尚無科學證據可證實榴槤與酒精的健康危害,但榴槤中存在的硫化物可能干擾體內一種消化酒精的酶(ALDH)的運作,導致身體產生類似酒醉症狀。

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榴槤的碳水化合物較豐富且鉀離子和脂肪含量皆較高,並不適合大量攝取,以免產生危險。

三、專家指出,傳言稱吃過榴槤24小時內不能喝酒,此說法過於誇張。即使純藥物都有半衰期,只要體內濃度不到1%就可認定為完全排出,榴槤只是食物,不是藥物,成分的濃度也不可能維持這麼久而產生致命風險。

四、檢視傳言提及的泰國媒體報導個案,稱吃榴槤、飲酒後休克,但報導僅說明有時序相關,未能驗證其因果關係。

從學理看,榴槤的特定成份可能影響酒精代謝,導致酒醉症狀,但目前並無足夠的人體科學證據;且傳言稱「吃過榴槤的24小時內都不能喝酒、會致命」等說法過於誇張,缺乏科學根據。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5月18日起流傳一段1分24秒的影片,指稱:

「榴槤雖然好吃,但一定要吃對方法,如果你吃不對,有可能會要你的小命啊!為什麼呢?今天我們請一下泰國的榴槤老闆,因為你吃榴槤,千萬千萬不要喝酒,一天都不要喝酒。如果你喝酒然後在家吃榴槤,不管是白酒還是紅酒還是啤酒,只要有一點酒精都不要吃榴槤,如果你吃榴槤,這一天都不要喝,不然的話會非常非常的危險。據泰國媒體報導,上個月4月27號,泰國巴真府48歲的男子在吃完榴槤之後又喝了白酒,出現了休克的症狀,且脈搏微弱,隨後立即送到當地醫院及時搶救。切記不要吃了榴槤之後又喝白酒或者其他酒精,因為榴槤所含的物質會增加酒精對人體的傷害,從而會導致引發臉紅、頭昏、嘔吐、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致死。你知道了嗎?榴槤好吃,一定要吃對方法。」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影片稱「吃榴槤後,這一天都不要喝酒,不然會非常危險,嚴重時可能會致死」,是否屬實?

網傳「吃榴槤不能喝酒」,專家看法為何?是否有相關研究證實?

(一)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和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以榴槤、酒精等關鍵字檢索實證資料,相關的實證討論並不多,主要找到三篇研究。第一篇是在1969年刊登於新加坡醫學雜誌的研究,因為在1923年、1941年有相關的個案報吿,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吃榴槤和酒精會產生影響的說法,因此研究人員就針對這個議題、以小老鼠進行實驗。結果並沒有發現吃榴槤和飲酒會造成負面影響,吃榴槤會影響酒精代謝的說法沒有依據。

另一篇研究發表於2009年,研究以榴槤粹取物進行酵母菌的研究,看硫化物會不會抑制乙醛去氫酶,影響酒精代謝。結果發現,榴槤的硫化物成份確實會有一些抑制乙醛去氫酶的影響,視不同硫化物的劑量,最多可抑制70%。但問題是,這是一個細胞實驗,跟人體的運作會有差異。但也由此可發現,榴槤硫化物影響酒精代謝的說法,學理上並非全然無根據。

楊振昌說,第三篇研究則是一篇回顧性研究,提到榴槤毒性時引述報導宣稱同時吃榴槤和酒精會產生不良影響,也曾有相關的個案報吿指出有人同時吃榴槤和喝酒而死亡。不過,仔細驗證該研究引述的證據,不太確定其證據源從何而來。但研究也提到毒性症狀可能包含嘔吐、臉紅、噁心、嗜睡等酒醉症狀,則是來自上述2009年研究的說法。

楊振昌說,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關於同時併服榴槤和酒精,從學理來看確實可能會影響酒精代謝;但是否能推論到人體,以及攝取的量多少才會影響酒精代謝,目前尚無足夠的科學證據可以驗證。傳言稱同時吃榴槤和酒精嚴重可能會致死的說法,並無足夠證據,描述方式過於誇大。

(二)基隆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潘怡萍協助檢視實證資料後表示,有少數的體外試驗提供的證據表明,榴槤果實的含硫化合物成份在體外會抑制乙醛去氫酶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而乙醛去氫酶是代謝酒精中負責催化乙醛氧化為乙酸的關鍵,意即榴槤的某些成份可能會干擾酒精代謝,產生酒醉的症狀,但這是體外的試驗,並未在體內哺乳動物模型的報告發現一致性。

潘怡萍表示,含硫化合物成分通常會和吃榴槤的量和種類有所不同而差異較大,但皆對酒精代謝的程度影響有限。喝酒者的體內乙醛去氫酶的活性較高,反觀榴槤透過少量攝取並不會直接影響酒精的代謝。檢視現有的實證資料,目前為止並沒有研究可以明確證實在飲酒時吃榴槤會產生不利影響甚至致命,並不像傳言中容易造成酒精中毒或是誘發死亡。

潘怡萍說,但因為含硫化合物的成分仍會影響乙醛去氫酶的濃度所以可能仍會產生酒醉的症狀產生(如頭暈、想吐)。

潘怡萍也提醒,榴槤有「水果之王」的美譽,富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但也正因為其碳水化合物較豐富且鉀離子和脂肪含量皆較高,因此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並不適合大量攝取。如要攝取,應依飲食指南所建議,每日適當攝取2份的水果量即可,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吳宗修博士表示,乙醛是造成酒醉的成分,若濃度上升且沒有分解,就容易加重酒醉;如果有酵素分解,乙醛就會變成乙酸代謝掉,但「榴槤中的含硫化合物會抑制乙醛去氫酶 (ALDH)」的說法,其實是推測的,因為水果不是純物質,僅能推測跟硫化物有關。

吳宗修表示,目前還沒有臨床數據能證實榴槤會加重酒精的危害,就算吃了榴槤容易酒醉,但也不等於會導致死亡。他指出,目前相關研究僅限於體外的細胞實驗或動物實驗,還沒有到臨床人體試驗階段。

此外,吳宗修也說,網傳影片稱吃過榴槤的24小時內都不能喝酒,這種說法有點誇張,因為就算是純藥物都有半衰期,只要體內濃度不到1%就可認定為完全排出,更何況榴槤只是食物,不是藥物,成分的濃度也不可能維持這麼久。

吳宗修提醒,榴槤屬於高鉀食物,若是腎功能不佳或正在服用會造成高鉀的藥物,包括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如enalapril、perindopril等)、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如valsartan、losartan等)、保鉀型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等)、腎素抑制劑(如aliskiren等)等四大類藥品的高血壓病人,需要注意攝取量。

(四)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有論文曾提到,人體內的乙醛去氫酶 (ALDH)可以幫助人體分解酒精,但榴槤中的雙硫崙等含硫化合物似乎會抑制ALDH的活性,進而影響代謝酒精的能力,因此造成類似宿醉的狀態。

李婉萍表示,該實驗無法證明含硫食物的雙硫崙就一定高,進而抑制ALDH,也就是說,目前還不能確定宿醉症狀與榴槤等含硫食物有關。

(五)食藥署2022年9月20日曾在臉書發布一則貼文指出,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確證實榴槤與酒精具有致命性的交互作用,但有體外試驗發現,榴槤富含的硫化物可能影響乙醛脫氫酶(也被稱為解酒酵素),進而延緩酒精代謝物乙醛的排除,也就是說,吃榴槤配酒,可能讓人更容易產生臉紅、心悸、頭暈等醉酒症狀,但是應該不至於致死。​許多研究也支持適量食用榴槤,對血壓並沒有明顯的影響。​

不過,由於榴槤屬於高鉀食物,在同樣重量底下,榴槤的含鉀量比香蕉還要高,因此腎功能不佳或正在服用保鉀型利尿劑(例如spironolactone)的病人,需要注意攝取量。​另外,榴槤屬於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糖尿病的病人也必須特別注意。​

綜合以上,從學理來看,榴槤與酒精併服的確可能會影響酒精代謝,但研究僅限於動物及體外細胞實驗,是否能推論到人體,以及要攝取多少量才會影響酒精代謝,尚無足夠的科學證據可以驗證。

專家表示,目前還沒有臨床數據能證實榴槤會加重酒精對人體的危害,就算吃榴槤後容易酒醉,但也不等於會導致死亡,傳言的描述方式過於誇大。

爭議點二、網傳影片稱「男子吃了榴槤後又喝白酒,出現休克症狀、脈搏微弱,送到醫院搶救」,真有其事嗎?泰國政府有何說法?

(一)查核中心利用關鍵字「ทุเรียน(榴槤)、แอลกอฮอล์(酒精)、ตาย(死亡)」在google搜尋,可查找到泰國媒體《Matichon Online》、《One31》等均報導,2023年4月27日,泰國巴真府一名48歲的男子晚間與朋友一起飲酒後吃了榴槤,隨後出現打嗝、胃腸不適、胸悶、窒息、失去知覺等症狀,男子的朋友立即通知救護車將他送往醫院救治,並在當天稍晚出院返家。

據泰國媒體報導,醫生給男子開了抗生素服用,叫他喝大量的水,並勸誡他以後不要同時吃榴槤及喝酒。

不過檢視該報導,僅能說明男子休克與吃榴槤及喝酒有時序的相關,未能證明是榴槤加上飲酒與休克有因果關係。

(二)查核中心以「ทุเรียน(榴槤)、แอลกอฮอล์(酒精)」等關鍵字在泰國公共衛生部網站搜尋,可找到數篇衛教文章,均提到榴槤熱量高,民眾食用時應限量、適量,特別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更應該注意。

文章中也指出,雖然目前尚無科學證據可證實榴槤與酒精的健康危害,但由於榴槤與酒精都屬於高熱量食物,同時吃會讓血糖升高、使身體需要更多的水,若未能及時補充水分,身體可能會嚴重脫水而陷入險境。

另外,榴槤中存在的硫化物也可能干擾體內一種消化酒精的酶(ALDH)的運作,導致身體無法代謝酒精,並產生類似酒醉的症狀,例如面部潮紅、麻木、頭暈、嘔吐等,也可能會造成胃脹氣與消化不良。

綜合以上,網傳影片提到2023年4月27日泰國有男子飲酒吃榴槤送醫救治,確實有此事件,據泰國媒體報導,該名男子在送醫治療後,已在當天稍晚出院返家。

而泰國公共衛生部也曾發布過數篇衛教文章指出,雖然目前尚無科學證據可證實榴槤與酒精的健康危害,但榴槤中存在的硫化物可能干擾體內一種消化酒精的酶(ALDH)的運作,導致身體產生類似酒醉症狀。

此外,文章中也提醒,榴槤與酒精的熱量均高,同時吃會讓血糖升高、使身體需要更多的水,若未能及時補充水分,身體可能會嚴重脫水。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9版】

一、針對傳言提及吃榴槤易中毒或死亡,專家檢視現有實證資料,並沒有研究證實在飲酒時吃榴槤會產生健康風險或致命;有體外細胞研究發現榴槤成分可能影響酒精代謝,但能否推論到人體,以及要攝取多少量才會影響酒精代謝,尚無足夠的科學證據。

二、專家說明,學理上,榴槤的硫化合物成分會影響乙醛去氫酶的濃度,可能會有酒醉的症狀(如頭暈、想吐)而身體不適。

泰國公共衛生部發布衛教文章也指出,目前尚無科學證據可證實榴槤與酒精的健康危害,但榴槤中存在的硫化物可能干擾體內一種消化酒精的酶(ALDH)的運作,導致身體產生類似酒醉症狀。

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榴槤的碳水化合物較豐富且鉀離子和脂肪含量皆較高,並不適合大量攝取,以免產生危險。

三、專家指出,傳言稱吃過榴槤24小時內不能喝酒,此說法過於誇張。即使純藥物都有半衰期,只要體內濃度不到1%就可認定為完全排出,榴槤只是食物,不是藥物,成分的濃度也不可能維持這麼久而產生致命風險。

四、檢視傳言提及的泰國媒體報導個案,稱吃榴槤、飲酒後休克,但報導僅說明有時序相關,未能驗證其因果關係。

從學理看,榴槤的特定成份可能影響酒精代謝,導致酒醉症狀,但目前並無足夠的人體科學證據;且傳言稱「吃過榴槤的24小時內都不能喝酒、會致命」等說法過於誇張,缺乏科學根據。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