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造山 森林在我家|我的現在 你的未來|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林季霏 採訪/撰稿 吳之銓 攝影/剪輯

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找到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生之道?在台灣,有高達八成的人口居住在都會區,高樓大廈水泥建築林立。種樹被視為延緩全球暖化,減少碳排放的解方之一。聯合國的環境研究計畫指出,當都市的綠屋頂面積達到百分之七十,可以減少都市裡八成的二氧化碳含量,抵銷熱島效應。如果家家戶戶都綠化,有沒有可能串連成多樣性生態,讓大樓變成森林呢?在台灣,已經有人開始了都市造山行動。蝴蝶可以從一樓翩翩飛舞到十七樓,小鳥在陽台築巢,大冠鷲在頂樓盤旋。帶您來探訪這座露臺上的小森林。

跟著孩子嬉鬧的腳步,來到老公寓五樓頂,竟然看到一座小森林,(好多蜜蜂喔),樹上築了一個鳥巢,甲蟲也來覓食,這個只有15坪大的屋頂露台,種了上百種植物。

前台中花博策展人吳書原說:「它這個是也是台灣的特有種,台灣澤蘭,它是青斑蝶非常非常喜歡的植物,所以像上個禮拜整個青斑蝶季節來臨時,整天都是蝴蝶飛舞」。

吳書原是台中花博的策展人,花博已經結束,他家中的屋頂森林仍持續貫徹他永續生態的理念,不是整整齊齊,雕樹花團錦簇的樣子,而是很野很自然,一開始是就是一個水泥平地,我在不斷地收集物種的過程說:「就讓樹慢慢長大,沒想到變成一個雜木林的樣子,我覺得還滿健康的,因為它其實提供很多生物動物昆蟲的棲地,現在聽到的是什麼,我覺得是白頭翁,我們這裡白頭翁算是比較主要的,還有樹鵲夜鷺台灣藍鵲,都在這裡生活」。

所謂的模仿自然,你去看我們一般居家設計,模仿日本庭園或峇里島風的庭園,但是真正的自然不是這樣,真正的自然是我們走到陽明山的步道,你會看到它從地面層上就有些落葉,接下來是苔癬,接下來是蕨類,接下來是草花小灌木,小喬木到大喬木,如果你沒有這些樹底下闊葉的植物,保護土壤的溼度的話,我想大概大家的經驗就是去花市買盆花回來,放在屋頂上可能兩天就死了。

住在底層的植物保溼土讓,中層的草花怕太陽高溫,頂層的大樹就負責遮陽,多樣性的植物互相照顧,不但不需要農藥,就連動物也形成生態防治網。

前台中花博策展人吳書原說:「像這棵吉野櫻,當時第一年種下去的時候,整株是病蟲害,那個蟲已經把它所有葉子都啃光了,當蟲把這個葉子都吃光的時候,我都還沒來得及去買農藥來噴灑,這個蟲就已經被鳥類給啃光了,所以這就是所謂的生態防治」。

植栽最常見的蚊子困擾這裡也不多,因為他用滯蚊盆養蓋斑鬥魚吃孑孓,種香草驅蚊,說:「你會發覺(這是什麼),檸檬桉對,很多驅蚊的精油用這個,像這個芳香萬壽菊,你就把它摘下來,就直接泡茶,用熱水泡一下,這都沒有農藥嗎,完全沒有」。

吳書原太太森田愛說:「待在家裡很舒服,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的事情,家裡面有空間,是讓你家的生活變那麼感覺豐富」。

吳書原的太太是日本人,在台灣居住11年,搬過三次家,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待在家裡這麼舒適有趣。

前台中花博策展人吳書原說:「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大家都非常容易找到一個最舒適的角落,比如說,我自己喜歡坐在樹林裡面看書,跟喝一杯,那我太太喜歡在廚房,小朋友喜歡上上下下捉迷藏,所以有多重複合的空間,可以跑進樹林裡面,可以去觀察動植物的生態」。

小森林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吳書原也希望透過家家戶戶種出小生態,來改變台灣的物種滅絕危機。

前台中花博策展人吳書原說:「過去的30年台灣的庭園景觀設計,用的物種可能只有30種,在花博之後我發覺,事實上台灣有超過一萬多種物種,所以為什麼會只用30種,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其他的9970種,可能就是被我們的無知所扼殺掉了,事實上我們不用這些物種,就是讓這九千多種是瀕臨滅絕,因為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我們苗圃就不會再去種它,所以,事實上也影響了我想要把台灣的庭園,做出自己台灣風格的設計,像這種非常特別的物種(三角楓),在台灣事實上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即便是苗圃培養的,也沒有人用,它就會被當成廢料剷除掉,覺得滿可惜的」。

這裡沒有昂貴的植栽,但是對生態平衡而言無價,尤其在都市中,如果家家戶戶都能營造出小生態,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呢,穿過雜木林越過小溪我們來到,一棟大樓,沒錯是一棟大樓,由下往上看,每一層的植栽種到快滿出來,我們要拜訪樓上的住戶,除了搭電梯之外,最有趣的是從這裡走,說:「這地方鏤空的是要讓風進來,第一次爬這種山,對啊這是人造山」。

遠眺周遭環境,一邊是林立的大樓,另一邊是稻田綠地,當人一步一步地開發,綠地和動物們就得一步步地退後嗎,如果每蓋起一棟大樓就打造一座山,山谷是種滿樹的野島,底下是水池人造溪水,上上下下垂直綠化,從戶外一直延伸到住家的陽台,會是什麼樣的生活。

十七樓住戶謝昀辰說:「沒事做都會跑出去,(跑出去哪裡)外面,這邊生態比較好,(看過哪些生態),左手香九芎多肉植物銀杏樹,(有看過哪些昆蟲),蜘蛛蜜蜂蝴蝶」。

十七樓住戶李雅惠說:「我們搬來這邊就開始養魚,可是我們會發現魚為什麼都不見,有一隻大嘴鳥,然後牠會,大概早上的時候就站在玻璃上,然後牠的眼睛是看著那個水池,然後看看看,會很迅速地把一隻魚給叼走了」。

十七樓住戶謝朝樺說:「我們養的魚都被鳥吃掉了,那我們下面還有一個鳥巢,還有一個小鳥的鳥巢,所以生態回來了,那自然而然,整個環境其實相較於外面,這個家的溫度,室內的溫度降低了,可是家人之間的溫度是拉高了」。

讓家人互動更多,也連結鄰居間的情感,因為樓下種樹樓上欣賞樹梢,誰家鳥巢有了小寶寶,也PO在社區群組裡分享,在這裡大家有了共同話題。

九樓住戶謝佩君說:「螢火蟲有在這個水上面,就是晃一下下,然後鳥啦最多就是鳥,鳥的話就每天都有,每天都有,尤其是最近,然後會看牠們打架追逐」。

十七樓住戶李雅惠說:「大概五六月時候看過一次螢火蟲,就是我們會說,為什麼有東西亮亮的在飛」。

連17樓都看到螢火蟲,牠們是怎麼出現的呢?

建築規劃研發助理簡維德說:「其實我們就是看到台灣的溪流生態,那這邊養的魚類,都是屬於我們台灣原生的溪流魚」,在一樓有仿造自然的人造溪流,放養在地的台灣鯝魚,還有個大水池水質清澈,就像回到山林裡,人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悠閒自在,友善環境不使用農藥,蝴蝶來了、青蛙來了,螢火蟲也來了,一路從一樓跳到二樓飛上三樓,跳島生態,綿延到二十四樓高的頂樓。

十七樓住戶謝朝樺說:「這塊土地本來100%可以種樹的面積,他在這塊土地上,他用150%,比這個地方沒有做任何處理的時候,他還要多出50%的綠,所以當綠回來了,那生態就回來了」。

為了在都市找回原有的生態,他們選用在地的原生樹種,全樹冠移植,新竹風大還要考量大樓種樹,會不會被風吹斷,掉落釀成危險。

建築規劃研發助理簡維德說:「我們這邊算是西北海岸,我們所選的植物,都是屬於在這邊的原生,就是芎林那邊主要的樹,它們的支幹都是軟的,比較不容易風一吹,然後斷掉,因為大樓是人創造的,不是生態原本就這樣,那我們如果說要回到自然,重返自然的路,我們的樹種應該怎麼規劃,這樣才能創造說,一方面是對生態,生態這一面,另一方面是要銜接到人的生活」。

在蟲鳴鳥叫中泡茶,在綠意中生活,回歸與自然共好,在都市中同樣可以做得到,只要您願意,不如就從種對一棵樹,開始改變都市的環境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打造持久質感光澤 散發專屬美麗
名醫到我家 偏鄉零距離|遠距照護 讓愛看見|華視新聞雜誌